殷商王族周祭譜
對“商湯滅夏”的質疑凡是接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夏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叫“夏桀”。商湯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商湯滅夏”。
然而,随着殷商甲骨文的出土,人們發現商朝王族并不把商湯當成商朝的建立者,而是把商湯的六世祖上甲微當成商朝的建立者。
再者,随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人們漸漸意識到,夏朝根本不在河南地區,而是在四川地區。并且,夏朝和商朝是同時存在的。
那麼,所謂的“商湯滅夏”就很值得懷疑了。
難道,所謂的“商湯滅夏”是周朝人編造的謠言?
《史記》裡說夏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夏桀的名字叫“履癸”,《竹書記年》說夏桀的名字叫做“癸”。
而商湯的名字叫做“履”,商湯的父親叫做“主癸(示癸)”。
由此可見,夏桀的名字“履癸”正是商湯父子的名字。
現在有些人開始認為夏桀是商湯的父親,商湯是夏桀的兒子。“商湯滅夏”實際上是兒子推翻父親。
這些說法雖然很荒唐,但除了這種說法之外,似乎真的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
筆者認為,“履癸”二字實際上是“夏桀”二字的誤認。也就是說,人們把“夏桀”兩個字當成了“履癸”兩個字,所以才會出現“夏桀叫做履癸”的說法。
我在前面的幾篇文章中分析過,“履”、“夔”、“夒”三個字實際上同一個字。
“夒”字常被誤認成“夏”字:
人們常常把“夏”和“夒”兩個字混淆
再看“桀”和“癸”:
“桀”字和“癸”字也容易被混淆
所以“夏桀”兩個字就被誤認成了“履癸”。
夏桀——履癸
也就是說,“履癸”根本不是夏桀的名字,“履癸”兩個字是“夏桀”兩個字的誤認。
那麼,夏桀到底是誰呢?
夏桀就是虞舜夏桀和虞舜的共同之處:
文獻中與帝舜有關的地名,都與夏桀密切相關。帝舜發達之前躬耕于曆山,而夏桀兵敗逃的地方也是曆山;帝舜死于鳴條,而商湯伐夏的地方也在鳴條;帝舜埋葬于蒼梧之野,夏桀逃亡途中也路過蒼梧之野。
夏桀的妻子,有記載的是三個:妺喜、琬、琰。後來夏桀和妺喜一起逃往南方(南巢)。
虞舜的妻子,有記載的是三個:漸離、娥皇、女英。後來虞舜和漸離一起逃往南方。
“喜”和“離”字形相似,很容易被誤認。
離——喜
妺喜——漸離
所以妺喜就是漸離。
娥皇的“皇”古音與“琬”可視為同音字,女英的“英”古音和“琰”可視為同音字。
可見,虞舜的三個妻子正是夏桀的三個妻子。
舜——太陽神如果我們去查字典,看看“舜”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會得出這樣的結果:
“舜”字的基本解釋
舜帝來自東夷有虞氏,而有虞氏是來自古代東北地區的扶餘、肅慎之類的北方民族,他們的語言是古代的女真語。
“舜”就是女真語Shun的音譯。我們知道,英語的“太陽”是sun。巧合的是,女真語的shun(舜)也是“太陽”的意思。
虞——太陽
《山海經》把舜稱為“帝俊(帝夋)”,“俊(夋)”的古音也是shun,所以“帝俊”和“帝舜”是同一個人。《山海經》把帝俊描寫成太陽神的形象,帝俊(帝舜)和自己的妻子生的孩子,是十個小太陽。可見,舜就是代表太陽。
桀——殘暴的太陽“桀”字:
“桀”字的基本解釋
據記載,夏桀昏庸無道。有人勸告他,他卻聲稱自己是太陽。于是人們背地裡說:“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能毀滅啊,我甯可和你一起毀滅!”
由此可見,“桀”的意思就是“殘暴的太陽”,而“舜”的意思也是“太陽”,這也是兩者的共同之處。
夏桀為什麼說自己是太陽呢?因為他的名字就叫“太陽”——舜。
夏桀伐岷山《竹書記年》提到“夏桀伐岷山”,《天問》裡提到“夏桀伐蒙山”。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岷山(蒙山)”在四川地區。其實就是在山西省,而且“夏桀伐岷山”很可能就是舜政權取代堯政權的軍事行動。
曆史記載,夏桀攻打岷山,岷山人為了求和,送給夏桀兩位女人:琬和琰。
而另外的曆史記載,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送給了舜,娥皇和女英。
古人常用同音字來代表人名和地名。經過筆者認真查詢:娥皇的“皇(gwang)”和“琬(gwan)”可視為同音字,女英的“英(yang)”和“琰(yam)”可視為同音字。(括号裡是近似的古代發音)
可以看出,岷山氏獻給夏桀的兩個女人,正是堯帝獻給舜帝的兩個女兒。換句話說,虞舜就是《史記》裡的夏桀。
夏桀伐岷山,實際上就是虞舜部落攻入陶寺遺址,堯帝部落為了求和,獻上兩個女人。于是,兩個部落聯姻,形成了堯政權和舜政權的聯盟。
陶寺觀象台
為什麼說“夏桀伐岷山”發生在山西呢?
我們知道,我們的漢語來源于古代的“古漢藏語”,也就是說古漢語和古藏語是相同的來源。古藏語就是古羌語,岷山的“岷”古音是mun,來自古羌語mum,和英語的moon基本同音。英語的moon代表月亮,而古羌語的mun是“太陽”的意思。古羌語的mun一般用漢字“文”、“汶”、“岷”表示,因為這幾個字的古音都是mun。“岷山”的意思,就是“太陽之山”。
陶寺遺址出土的“文邑”二字
陶寺遺址出土的器物,帶有“文邑”兩個字。“文”就是mun,就是太陽,“邑”就是城市。所以“文邑”兩個字的意思就是“太陽之城”。
“太陽之城”就是陶寺遺址,那麼,“太陽之山”肯定離陶寺遺址不遠。也就是說,夏桀所伐的岷山(太陽之山),就在山西省,不是四川地區的那個岷山。
陶寺遺址出土的盤龍
“商湯滅夏”實際上是“唐伐西夏”成書于先秦時期的《逸周書·史記解》最早記錄了“唐伐西夏”這件事:
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意思是說,西夏國不重視國防,結果被“唐氏”消滅了。
《博物志·雜說上》也有類似記載:
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唐伐之,西夏亡。
這裡說的“西夏”,就是甲骨文中的“西邑”,也就是指山西省的陶寺遺址,這一點是很多人都能達成共識的,也是符合事實的。
但對于“唐氏”的理解,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認為“唐”就是“陶唐氏”,就是堯帝的部落。——問題就出在這裡。
這裡的“唐氏”絕對不是指“陶唐氏”,《鹖冠子》中有“堯伐有唐”的說法,可見這個“唐”是和堯帝經常發生戰争的一個部落。
先秦文獻中的“唐伐西夏”就是虞舜(西夏)被商征服的這個曆史事件。
也就是說,“唐伐西夏”的“唐”指的是商部落,“西夏”指的是虞舜的部落。
怎麼能證明“唐”代表商部落呢? 又怎麼能證明虞舜政權就是“西夏”呢?
“唐鸮祖乙”銘文在商朝的青銅器上,有“唐号祖乙(唐鸮祖乙)”的銘文,可見當時的商朝王族就自稱“唐”。
銘文:唐号祖乙(唐鸮祖乙)
商朝王族的姓氏本來是代表貓頭鷹的“号(鸮)”,周朝人為了消除商朝遺民的“貓頭鷹崇拜”,故意把代表貓頭鷹的“号”說成是“子”,造成了後來的人們一律認為商朝王族的姓氏是“子”。
舜——太陽——夏夏朝的“夏”字,古音近似“哈”,是斯基泰語Khar的音譯,也是“太陽”的意思。也就是說,“夏”就是太陽,太陽就是“夏”。
而“舜”也是太陽的意思,“舜”和“夏”都是代表太陽,所以人們就把舜帝的政權叫做“大夏”或“西夏”。但虞舜的這個夏(陶寺遺址)并不是大禹在四川地區建立的那個夏(三星堆遺址),兩者是有區别的。
《孟子》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諸馮”的概念很容易理解,“馮”就是“馮夷(冰夷)”,和殷商王族同族的河伯部落,就是曾經幫助上甲微打敗有易氏(有虞氏)的那個部落。也叫彭國,周朝時期叫“倗國”。虞舜就出生在馮夷統治的範圍(諸馮),應該是河南省或山西省。
關鍵是“負夏”這個詞,“負”是古藏漢語'brug འབྲུག 的音譯,意思是“閃電、龍”。
蜀山的“蜀”、昌仆的“仆”、不周山的“不周”,都是 འབྲུག('brug)的音譯,都是“龍”的意思。
也就是說,負夏的“負”,就是“蜀”,就是龍。而“夏”是“太陽”的意思。
陶寺遺址,曾經是堯帝的都城,而堯帝的圖騰就是龍,代表“負”。而陶寺遺址出土的“文邑”說明陶寺遺址是“太陽之城”,代表“夏”。
所以“負夏”就是陶寺遺址,也就是說舜帝後來就住在陶寺遺址。
大羿射日——祖乙伐藍夷——唐伐西夏——商湯滅夏《山海經》裡說,帝俊的十個兒子,就是十個太陽,烤得人們無法生活,于是就出現了射日英雄大羿。實際上大羿應該就是祖乙,羿(乙)消滅了危害人們的太陽,也就是消滅了舜政權。
除了“大羿射日”的故事,還有一個“後羿射日”的故事發生在三星堆遺址,是東夷有窮氏的後羿篡奪了夏後氏太康的王位。(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後羿射日”與三星堆的毀滅》或《彜族和三星堆的關系》)。
大羿射日
《史記·秦本紀》記載:“甯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十二年,伐蕩氏,取之。甯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
就是說,秦甯公(秦憲公)十歲繼承王位,第二年(十一歲)遷都到平陽,攻打唐社(陶寺遺址)。第三年與陶寺的人戰鬥,陶寺的王逃跑奔戎(投奔三星堆),消滅了唐社。第十二年(也是他去世的那年),徹底消滅了唐社。
很荒唐的一段記載!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就能遷都,就能消滅另一個國家!
司馬遷的《史記》的内容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竹簡上抄寫的,然後整理成《史記》。不知道這段内容是從哪個國家的竹簡上抄來的,這裡說的“秦甯公伐唐社”實際上就是“祖乙伐虞舜”。
陶寺遺址的堯舜聯盟,在商朝甲骨文中被稱為“藍夷”。“藍”實際上是“龍”,指堯帝的部落;“夷”是指東夷有虞氏,代表舜帝的部落。
在商王河亶甲時期,就經常采取“伐藍夷(伐龍夷)”的軍事行動,河亶甲的兒子祖乙也采取了“伐藍夷”的軍事行動。而這個“伐藍夷”正是先秦文獻中記載的“唐伐西夏”,就是商朝消滅虞舜政權的曆史事件。
“唐伐西夏”為什麼變成了“商湯滅夏”?徹底消滅虞舜政權(藍夷)的人是商王祖乙。經過筆者查詢,祖乙的名字叫“滕(勝)”,與商湯的“湯”基本同音。商湯叫“大乙”,而“大乙”和“祖乙”也很容易被人們混淆。另外,商湯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唐”。所以,“唐伐西夏”很容易被人們解讀成“商湯滅夏”。
大羿為民除害
《山海經》裡說,大羿在消滅太陽之前,先消滅了幾個危害人民的惡獸。《史記》裡說,商湯在滅夏之前,先消滅了幾個和夏朝關系密切的方國。甲骨文記載,商王在“伐藍夷”之前,先消滅了幾個藍夷附近的方國。——這些線索,都把問題指向了一件事:大羿射日——唐伐西夏——商伐藍夷——商湯滅夏。
可見,所謂的“商湯滅夏”實際上是商湯的第六代孫祖乙消滅虞舜政權。
周朝人為什麼要編造“商湯滅夏”的謠言?周以前隻是商的一個附屬國,後來周推翻了商,屬于“叛逆者”。所以周人必須通過篡改曆史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周王把四川地區的曆史事件複制粘貼到河南地區:“洛陽”本來是四川的廣漢地區,也就是三星堆夏都所在地,卻被周人複制粘貼到了河南地區。四川地區的夏朝和河南地區的商朝是同時存在的,而周人卻把夏朝複制粘貼到商朝之前。為了能更好地銜接,就把“祖乙伐虞舜”改編成了“商湯伐夏桀”。
結語所謂的“商湯滅夏”是周朝人編造的謠言,夏朝和商朝是同時存在的。
商朝在河南地區,夏朝在四川地區。
附:殷商把夏朝稱之為“戎”殷商甲骨文中把三星堆(夏)稱為“戎”,如《甲骨文合集》6480蔔辭“辛未蔔,争貞,帝鸮其比沚戛伐斟方(斟尋),王自東⭕伐戎,陷于帝鸮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