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發現的恐龍種類越來越多,其中總會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恐龍。不斷發現超出我們想象的恐龍正是我們研究恐龍的魅力所在,認知——革新——再認知。相信你們都猜到了,這次的主角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恐龍,它素有“活體吸塵器”之稱,它就是尼日爾龍(Nigersaurus)。
早在1965至1972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就遠征尼日爾,在遠征中他發現奇特的恐龍化石。盡管這種恐龍再當地比較常見,但我們真正開始對它們有詳細的認知則是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Paul Sereno)來到尼日爾之後。1999年,塞利諾和他的團隊在尼日爾發現了更多化石标本。
圖注:尼日爾龍的化石發掘現場,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注:保羅·塞利諾與尼日爾龍的合影,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神奇的動物被命名為塔氏尼日爾龍(Nigersaurus taqueti),屬名的含義為“來自尼日爾的蜥蜴”,種名則是為了紀念其發現者菲利普·塔丘特。尼日爾龍已知的化石部分包括一個完整的頭骨及大量顱後化石,化石的完整度非常好,便于古生物學家對其進行研究。
圖注:尼日爾龍的已知化石部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蜥腳類恐龍家族當中,尼日爾龍确實不算是大塊頭。根據重建的骨架推算,尼日爾龍的體長約為12米,背部高度超過2.5米,體重為4噸,和一頭大象差不多。
圖注:尼日爾龍的骨架重建,scotthartman繪制
在分類上看,尼日爾龍屬于梁龍超科下的雷巴齊斯龍科(Rebbachisauridae)。與它們龐大的近親不同,這個梁龍超科下的類群身材矮小,大部分物種體長都在10米左右,它們的脖子相對較短,身後的尾巴則像鞭子一般長而靈活。
圖注:梁龍超科的分類樹,圖片來自化石網,RAX博士翻譯
尼日爾龍繼承了雷巴齊斯龍科的典型特征,短脖子,結實的四肢以及細長的尾巴。尼日爾龍最突出的特征,同時也是其著名的特征,就是它那異常特化的頭部。尼日爾龍吻部形似鏟子,前端寬闊,下颌呈S形,結構非常像吸塵器。尼日爾龍口中的牙齒集中在前端,是由數千顆牙齒組成的複雜齒系,這種齒系在蜥腳類恐龍中是首例,以往這種結構隻在鴨嘴龍等進步的鳥臀類恐龍身上才出現過。
圖注:尼日爾龍的頭骨,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尼日爾龍的牙齒,圖片來自網絡
2007年,塞利諾詳細的描述了尼日爾龍的生理構造。通過對尼日爾龍内耳部分的研究,以及頭骨活動範圍的計算,塞利諾認為這種恐龍更适合将頭部朝下活動,再配合其獨特的颌骨形态,非常适合啃食低矮的植物。尼日爾龍的口中擁有多達600顆牙齒,這些牙齒構成了50個齒系群。通過CT掃描發現,尼日爾龍的每顆牙齒後面都還有9顆替換用的牙齒,當前方的牙齒磨損過度後,後面的牙齒将會很快的替補上來。據估計,它們每隔1至2周就會替換一次牙齒,這種更換牙齒的速率超過了任何一種已知的恐龍。
圖注:塞利諾正在尼日爾龍生理結構研究發布會上,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尼日爾龍的頭骨ct掃描,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在尼日爾龍的吻部還有一些孔洞,這些可能是肌肉附着的位置,表明尼日爾龍很有可能擁有一個角質的喙,這樣能更大幅度加強進食效率。
圖注:尼日爾龍的頭部複原重建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一些蜥腳形類恐龍的頭骨對比(左起分别是大椎龍,圓頂龍,梁龍,尼日爾龍),圖片來自網絡
尼日爾龍那吸塵器嘴巴清掃的地方是距今1.19至1億年前非洲中西部的尼日爾,地層是埃爾雷茲組(Elrhaz Formation)。當時主要環境是河流以及沿海三角洲,擁有非常豐富的水生植被。這剛好讓尼日爾龍的這套吸塵器裝備有了用武之地。
圖注:尼日爾龍的骨骼裝架,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尼日爾龍的複原,Todd S. Marshall繪制
圖注:尼日爾龍的複原圖,daitengu繪制
除了尼日爾龍之外,埃爾雷茲組最著名的植食性恐龍要數豪勇龍(Ouranosaurus)了,此外還有荒漠龍(Elrhazosaurus)和沉龍(Lurdusaurus)。食肉動物包括了始鲨齒龍(Eocarcharia)、隐面龍(Kryptops)、似鳄龍(Suchomimus)及肌鳄(又名帝王鳄),其中肌鳄是這裡最為龐大的掠食者。面對這麼多食肉動物,看來想要做一台安靜的吸塵器并沒有那麼簡單。
圖注:埃爾雷茲組的生态場景,Julius Csotonyi繪制
正是由于長有外形獨特的嘴巴,尼日爾龍才能跻身于最奇特的恐龍行列,它的發現延展了我們對于恐龍外形的認識。
1.Sereno, P. C.; Wilson, J. A.; Witmer, L. M.; Whitlock, J. A.; Maga, A.; Ide, O.; Rowe, T. A. (2007). "Structural extremes in a Cretaceous dinosaur". PLoS ONE. 2 (11): e1230. Bibcode:2007PLoSO...2.1230S. PMC 2077925 Freely accessible. PMID 18030355. doi:10.1371/journal.pone.0001230..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 free to read
2.Wilson, J. A.; Sereno, P. C. (2005).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sauropod tooth battery". In Curry Rogers, K.; Wilson, J.A. The Sauropods: Evolution and Paleobiology (PD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57–177. ISBN 0-520-24623-3.
3.Sereno, P. C.; Beck, A. L.; Dutheil, D. B.; Larsson, H. C.; Lyon, G. H.; Moussa, B.; Sadleir, R. W.; Sidor, C. A.; Varricchio, D. J.; Wilson, G. P.; Wilson, J. A. (1999). "Cretaceous sauropods from the Sahara and the uneven rate of skeletal evolution among dinosaurs". Science. 286 (5443): 1342–1347. PMID 10558986. doi:10.1126/science.286.5443.134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