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21:39:59

孫悟空這一名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圍繞孫悟空的影視劇、電影層出不窮,人物熱度也是經久不衰。孫悟空的形象是《西遊記》作者塑造出來的文學藝術中的典型,區别于取經故事中的唐僧,有真實曆史人物玄奘作為原型,孫悟空的形象則來源于文學故事。

那孫悟空的創作原型依據是什麼呢?在演變的各個階段,孫悟空形象的主要特點又是什麼?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1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遊記圖冊》

一、孫悟空原型

關于孫悟空形象的原型問題,大體來講,有三類說法:即“本土說”“外來說”和“中外混合說”。

(一)本土說

“本土說”也細分為三種,即:無支祁說;神話傳說和神話人物說;傳統猿猴故事說。

1.水怪無支祁是孫悟空的原型。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元代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讷。楊讷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

2.神話傳說和神話人物原型說。依據是:

(1)孫悟空是由石崩而出,而上古有“石中生人”的故事;

(2)孫悟空本是猴類,上古不少神話人物有形若猿猴的外貌;

(3)孫悟空銅頭鐵額的特征,在上古的一些神話人物身上,早已具有;

(4)孫悟空具有大無畏的戰鬥精神,而上古神話中也有不甘屈服的英雄人物;

(5)孫悟空偷蟠桃被壓五行山下與東方朔盜王母娘娘仙桃被系在王母腳下故事相似等。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2

【日】水島爾保布 《繪本西遊記》

3.傳統猿猴故事是孫悟空的形象來源:

(1)中國本土有豐富的猿猴故事;

(2)孫行者形象表現出來的“吃人”“淫人妻女”“偷盜”等特征,在傳統的猿猴故事中更是屢見不鮮;

(3)傳統的猿猴故事多具有神通,而這些神通與孫悟空的本領相似。

(二)外來說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話人物,和孫悟空有許多相似點:

(1)二者都神通廣大,會變身術;

(2)二者都使用鐵棍,并且可以變大變小;

(3)二者的頭都非常堅固;

(4)二者都可以鑽入敵人的肚子中,運用智慧,殺死敵人并安全出來;

(5)二者都不把天神的任何權威放在眼裡;

(6)二者都有偷桃的經曆等。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3

印度教神哈奴曼

(三)中外混合說,是指孫悟空的形象是哈奴曼和無支祁傳說混合。

三種說法,都隻是因為與孫悟空形象上的相似點作為依據,沒能把握住孫悟空形象演變的線索,不能讓人信服。

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

明本《西遊記》中孫悟空這個形象的最早雛形,出自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雜劇、百回本《西遊記》具有故事性上的前後關聯,也就是後面出的産品借鑒吸收了前代的成果。“猴行者”這一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率先出現,并且他一出現就帶有幾個特征:

(1)猴行者是白衣秀才裝扮;

(2)猴行者号稱“八千四萬銅頭鐵額猕猴王”;

(3)猴行者具有神通,為取經人護法西行;

(4)猴行者偷吃蟠桃,受過懲罰,并且引以為戒;

(5)猴行者可以充當取經人的向導,對求法之路并不陌生;

(6)猴行者隻稱“猴行者”,沒有其他别的稱号。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4

【日】水島爾保布 《繪本西遊記》

對于(1)(2)(3),猴行者的來源極有可能受到佛教密典護法神猴的影響。

關于猴行者偷吃的蟠桃的故事,故事中的王母是西王母,中國道教的神仙之一,這在《穆天子傳》、《山海經》等多處典籍中均有記載。而偷吃蟠桃的情形,也有迹可循,在《漢武故事》《博物志》等志怪小說中,便有東方朔偷吃王母蟠桃的故事。因此,這一時期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植入偷桃情節,有可能是受魏晉時期志怪小說的影響。

關于猴行者可擔任向導作用,來自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的胡人“石槃陀”,他和猴行者之間也有幾點相似:

(1)他們都主動加人了取經隊伍;

(2)他們都可充當唐僧西行的向導;

(3)他們都對唐僧進行過幫助。

這說明猴行者和石槃陀之間的确可能有着一種承襲關系。甘肅瓜州榆林和東千佛洞取經壁畫中,出現了一個緊随唐僧身後尖嘴猴腮的似人似猴的形象,而且還出現了人形模樣的跟班,無形中說明,猴行者的産生的确可能受到取經随從(石槃陀)的影響。

而且,此時的“猴行者”之名顯然是和其他同行者進行類比産生的,一行七人,除了法師外,其他都是行者,這說明“行者”隻是一種泛指,而不具備後來特稱的意義。

所以,猴行者這個角色是繼承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産物,并吸收了佛教密典中存在的護法形象,而且行為受到了道教思想下魏晉志怪小說的滲透,形體特征一方面有來自佛教護法神猴的直接承襲,另一方面或許也因産生地域的問題,受到戴猴面具的西王母和古羌族圖騰的影響。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5

三、《西遊記》平話、雜劇中的孫行者

元末明初楊景賢撰寫的《西遊記》雜劇六本二十四出,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完整師徒五人取經故事。另有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也有關于孫行者的描述。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6

元代西遊故事中孫行者形象比較

它們之間仍有小部分的不同,但基于内容大體相似,可以認為是元代西遊故事的不同文本呈現。從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孫行者基本有以下幾個特點:

(1)孫行者住在花果山水簾洞(或紫雲羅洞);

(2)孫行者曾偷蟠桃園仙桃,老君靈丹,王母繡衣,玉皇禦酒;

(3)孫行者有凡心,愛吃人,好美色,曾掠女子為妻;

(4)孫行者又号“齊天大聖”(或通天大聖);

(5)孫行者有姊妹五人;

(6)孫行者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鋼筋鐵骨,火眼金睛;

(7)通天大聖使用的兵器是鐵棒,龜山水母因水淹了泗洲被如來擒拿;

(8)孫行者又名“孫吾空”;

(9)孫行者證果大力王菩薩。

此一時期,取經故事的框架和輪廓基本定型,不隻是取經衆人已經具備,并且相應的人物形象得到了發展。綜合來看,在從猴行者向孫行者的演變過程中,孫悟空的這一形象,明顯受到傳統猿猴故事、無支祁傳說,以及曆史上出現的車氏悟空取經故事、佛教中大力王菩薩故事等的影響。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7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遊記圖冊》

四、百回本《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百回本中的孫悟空,是孫悟空形象的定型和完成階段。他雖然脫胎于之前的猴行者、孫行者,但又不同于他們,而具有自己的特點。不同以往之處在于:

(1)孫悟空因風化孕,從石頭中生出;

(2)孫悟空無父無母,也無兄弟姐妹;

(3)孫悟空又名美猴王;

(4)孫悟空的武藝是從菩提祖師處拜師勤習而得;

(5)孫悟空手持金箍棒,擁有七十二般變化,銅頭鐵骨;

(6)他大鬧天宮,偷禦酒、偷吃蟠桃、盜取老君仙丹等或出于報複,或出于無意;

(7)孫悟空具有争取自由的鬥争精神,睥睨王侯的威武氣勢,嫉惡如仇;

(8)孫悟空不習水戰,水性較差;

(9)孫悟空在賭鬥中經常變蒼蠅,鑽妖精腹中;

(10)孫悟空最後證果鬥戰勝佛;

(11)孫悟空身上具有濃厚的市井氣息。

西遊記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百回本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源以及最終定型過程)8

【日】水島爾保布 《繪本西遊記》

《西遊記》作者在破除此前猿猴故事負面形象的影響下,保存了孫行者的神通并對神通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互相融合,合成一人,在世俗社會“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構建了符合時代審美特征的孫悟空形象。此時的孫悟空身上,既有來自域外的因素,也融合了傳統的神化傳說和猿猴形象,更融入了作者的匠心,折射出時代的思想文化特征,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創造。

五、總結

“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孫悟空的形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隻有把他放在整個取經故事的演化過程中,才能為他複雜的形象找到源頭。從《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西遊記》雜劇、平話,再到百回本《西遊記》,孫悟空的形象也經曆了從猴行者、孫行者再到孫悟空的遞變。在遞變的各個階段,其實都是對之前形象的繼承和發展。定型的孫悟空,在全面繼承猴行者、孫行者的形象基礎上,一改過往的負面特征,又融進了中國上古的神話、印度哈奴曼等中外文化的因子,更在特殊的時代的背景下,最終完成了“三性合一”的藝術典型塑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