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地球的表面積大約5.1億平方公裡,其中3.6億平方公裡都在海平面以下,平均深度3729米,1.5億平方公裡的陸地,平均高度875米,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地表最高的高原,被譽為南北極之外的“第三極”,即地球的高極,是距離天空最近的地方。那麼距離地心最近的地球低極,便是“第四極”馬裡亞納海溝。
馬裡亞納海溝位于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底,北起硫磺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全長2550公裡。
11034米的地球深淵
馬裡亞納海溝位于菲律賓東北、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底,北起硫磺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全長2550公裡,平均寬70公裡,大部分水深超過8000米,其最深處正是位于海溝西南部的“斐查茲海淵”,最深處可達11034米,是人類已知的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也是地球的最深點,有“海洋中的珠穆朗瑪”之稱。事實上,将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放進馬裡亞納海溝,也還會沉沒在海平面以下2000餘米處。
馬裡亞納海溝是太平洋闆塊自東向西俯沖至亞歐闆塊(次級菲律賓闆塊)之下形成的南北向海底深溝。
作為太平洋闆塊自東向西俯沖至亞歐闆塊(次級菲律賓闆塊)之下形成的南北向深溝,馬裡亞納海溝對人類而言,存在着太多的謎題。因為相比翺遊太空,潛入深海存在的困難毫不遜色前者。通過流體力學計算得知,水深越大,附加在水中物體表面的壓力就越大,水深每加深 10 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這意味着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海水壓力是其水面的1000倍,相當于用一根手指頂起一噸重量的壓強。
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海水壓力是其水面的1000倍,相當于用一根手指頂起一噸重量的壓強。
要知道10米水深的壓強就足以壓垮一輛空油罐車了,但在人類屈指可數的深海探測器下潛次數中,還是發現在這高壓、漆黑、低溫、食物匮乏的深淵之下,生活着多種神奇物種。1960年,瑞士深海探險家雅克.皮卡爾與美國深海中尉多恩.沃爾什駕駛“的裡雅斯特”深水探測器,在人類曆史上首次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處進行科學考察,漆黑一片的海底如同荒漠一般寂靜荒涼。
2012年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梅隆駕駛特制的深海潛水器抵達海溝底部,這是人類第二次探底馬裡亞納海溝。令人驚奇的是,在萬米深淵中存在一些形狀扁平的魚和小紅蝦,泥土裡有一些白色像海參一樣的巨型阿米巴蟲在蠕動。
2012年《泰坦尼克号》導演卡梅隆駕駛特制的深海潛水器抵達海溝底部,這是人類第二次探底馬裡亞納海溝。
要知道之前人類在海洋中發現下潛最深的馬裡亞納獅子魚類,也不過在8000米的深度,這些魚為了适應高壓環境,不但進化出了非常柔軟的骨骼,内部的器官和體液濃度也和一般魚類相差很大,而且它們的外表皮内有一層海水膜,可以調節與外部的海水的壓強平衡。
下潛最深的馬裡亞納獅子魚類,也不過生活在海底8000米的深度。
距離地心最近,卻依然遙不可及
我們常說大地厚重而不可動搖,然而從整個地球看來,大地不過是雞蛋表面那層硬而脆的蛋殼。依據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地球的内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為地核、地幔、地殼。其中地殼處于最外層且最薄,平均厚度約17千米,陸地平均厚度約33千米,像一些高原高山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但平均厚度也有約6千米。
從整個地球看來,大地不過是雞蛋表面那層硬而脆的蛋殼,但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距離地殼底層尚有6千米之多。
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間的地幔地球内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厚度将近2900千米,壓力約在50萬~150萬個大氣壓。這裡放射性物質集中,由于分裂産生的高溫使得地幔層的溫度高達1000℃—3000℃之間,足以使岩石熔化,是岩漿的發源地。
馬裡亞納海溝是地表距離地心最近的地方,但想要到達地心依然是遙不可及。
地球最核心是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頂界面距地表約5100公裡,外核的頂界面距地表2900公裡。所以雖然馬裡亞納海溝是地表距離地心最近的地方,但想要到達地心依然是遙不可及。
中國新一代載人潛水器“奮鬥者号”在2020年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
最後的地球邊疆,礦産資源的富集地
地球第四極馬裡亞納海溝,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最後邊疆,也是人類積極探索的新疆域,這其中不僅是對自然探秘的渴望,更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價值。從2009年至2012年,我們研究的“蛟龍号”載人深潛器連續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在此基礎上,新一代載人潛水器“奮鬥者号”在2020年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實現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為10909米。
為什麼要越潛越深?這其中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利益價值。
實現深潛坐底的背後是我國材料科學的突破,更意味着我們的載人深潛器已經能夠在世界所有深度海域實現深潛,并進行科學研究。要知道大洋洋底雖然一片漆黑,但卻蘊藏着極其豐富的礦藏資源,錳結核就是其中的一種。作為沉澱在大洋底的一種鐵、錳氧化物結核礦石,錳結核含有3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錳、銅、钴、鎳等金屬元素是陸地上緊缺的礦産資源。
錳結核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三大深海礦産資源之一,未來人類礦産開發的主方向。
據有關研究機構估算,地球上的錳結核總儲量在3萬億噸以上,其中北太平洋分布面積最廣、儲量最大,約為1.7萬億噸。僅就太平洋底的儲量而論,錳結核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钴98億噸,若按照2006年世界金屬消耗水平計算,銅可供應600年,鎳可供應1.5萬年,錳可供應2.4萬年,钴可滿足人類13萬年的需要。
随着蛟龍号和奮鬥者号不斷刷新在馬裡亞納海溝的坐底記錄,将為我們未來開發錳結核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但錳結核廣泛地分布于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層,以生成于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質最佳,這意味着想要實現規模開采就必須掌握深潛技術和耐高壓材料。同時1991年聯合國海底管理局正式批準了我國15萬平方公裡的大洋錳結核礦産資源開發,随着蛟龍号和奮鬥者号不斷刷新在馬裡亞納海溝的坐底記錄,将為我們未來開發錳結核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備注: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