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電影《狗十三》中,小女孩李玩有一隻心愛的小狗,一天狗被爺爺牽到菜市場後弄丢了。大人向她解釋說:為了你的成績,想把狗送走。你爺年紀大了,整天替你遛狗,今天逛菜市場,狗不聽話自己跑了。
李玩喜歡物理,相信平行宇宙,但是英語成績不好,老師提議讓她加入英語興趣班,可是李玩不願意。這時候,父親卻不顧李玩的感受,硬生生地把孩子推開,強行幫女兒簽了名。
有一個鏡頭是父親生氣地追着孩子喊:我一大早就被老師喊來,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以上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是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話。它的潛台詞就是在告訴孩子,父母總是對的,你必須得聽我的。
父母以為你好的理由為自己開脫,用居高臨下的姿态壓制孩子,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他們戴着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每一代人都在不斷循環這個魔咒:爸媽都是為你好,不會害你的。但是,這份好心好意常常辦壞事。
盲目地沉浸在為你好的魔咒之中的家長們,以愛之名束縛子女對理想的追求,打着為你好的旗号,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然而,當家長在為為孩子好而沾沾自喜時,有兩種疑問不停地在孩子的腦中中盤旋:為什麼大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解決我的問題?憑什麼大人可以仗着自己的身份替我做一切決定?
這些在内心無數次嘶吼的問題,最終變成的是孩子反抗的語言和行動。為你好換來了孩子一次次暴力的反饋,和精神上的陰影。
剝奪孩子的自由、幹預孩子的決定、控制孩子的道路,終究不能培養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好人,甚至還會培養出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巨嬰。
要走出為你好的魔咒,家長就必須知道食鹽效應。食鹽效應是什麼? 這個心理學名詞源于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頭驢,平常隻能夠青草,時間長了變得不喜歡吃草了。有次無意中,主人在它的草料中加了一把鹽,草料立刻就變得有了滋味,于是驢興奮地想:從此以後,不吃草料了,每天要隻吃鹽!
然而,第二天這頭驢就皺着眉頭找草吃了。
社會心理學家将這種不可缺少,但是也不能過多的現象稱之為食鹽效應。
食鹽效應是指好東西也應适度、适時,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之于孩子,猶如鹽之于做菜。一定要講究合适,否則就隻會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孩子都是父母心尖上的寶貝,父母當然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卻不知道這樣的好處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為的當然是孩子以後能好好發展,但是孩子并不領情,選擇逃避、變得叛逆,原因就在此。
食鹽效應對教育孩子的意義 1)要給孩子選擇權
不跟孩子打一聲招呼就幫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用課餘課程填滿了孩子休息玩耍的時間,
不去問孩子究竟想不想去上課。
更有強硬者,抛下一句:我吃鹽比你吃米多。就是為了你好,都聽我的。父母總說自己是過來人,所有的決定都是有利于孩子的,實際上并不然。
孩子喜歡或讨厭、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家長一無所知,更别說給孩子商量的機會。
家長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是在為孩子好,總是在替孩子做決定,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家長應該這樣做:培養孩子的選擇力 為人父母,總會希望孩子未來能夠順順利利,知道孩子遇到困難,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所以,很多父母以自己以往的經驗作基礎,先一步為孩子作出判斷,替孩子作更優的抉擇。
可是,父母能幫孩子一時,不能幫孩子一世,以後的路還是要他一個人走。以後,面對人生更重大的抉擇,父母不能再為孩子作決定了。
随着孩子慢慢長大,眼光長遠的父母都知道要逐漸培養孩子的選擇力。
從年幼時期開始,漸漸放寬對孩子的約束,給孩子自由,讓他為自己選一件衣服,選一個興趣班,到選一門專業,一份職業,一個伴侶,一種生活方式......無論結果好壞,均要自己承擔。
2)為你好讓孩子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
多數父母對待子女都會很寵溺,而且還會受到念書才有出息觀念的影響,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隻要念好書就好,生活瑣事自然有長輩代勞。久而久之,導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容易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處處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事無巨細,都不讓孩子插手,于是,孩子學會了坐享其成,偷懶也偷得不易樂乎。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高舉着我都是為你好的王牌,包辦了孩子生活、學習的父母。任何一個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我們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過問題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他,你是你,他有他的想法與态度,盡管有時可能是錯的,但父母應該做的是正确引導,而不是包辦一切。
家長應該這樣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缺少獨立自主能力的孩子,常常顯得無精打采,他們的性格膽小怯懦,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就隻能委曲求全,或者習慣躲在父母背後求得安全。
為了幫助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就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
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随着他們慢慢長大,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此時就須父母在一旁引導。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親自動手做事,比如要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照顧家裡的小貓小狗等等。這時,父母一定要予以重視,并且鼓勵、支持他們:慢慢做,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3)别把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為一條強迫的路不是适合孩子的路。
那些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大多是自卑的。因為凡是他們認為想做的、可以做的事情往往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允許,而且身上背負了父母熱切的期望和沉重的壓力,他們心中沒有自信、沒有方向,隻能按照父母安排的人生道路去走。
父母認為學理科才有前途,于是就要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史哲;因為大家都說學金融工資高,所以就要把芭蕾舞鞋放在一旁;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又好,那麼就不得不留在小鄉村……
孩子打心底就不喜歡正在做的事情,你能期望他在這條路上走得遠嗎?
家長應該這樣做:鼓勵孩子表達和追求夢想 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對于孩子一些看似傻傻的問題,不要嘲笑,同樣需要認真的對待。
多主動地去和孩子溝通、詢問孩子的意見,傾聽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多注意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找到他喜歡的事物。
并且,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擅長的事情,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也要鼓勵他勇敢追尋夢想,不退縮。
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教育最大的智慧,是給予孩子信任。
中國的很多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但常常并不信任他們。這就是需要改變的。
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恰恰是試着相信孩子,給他們試錯的機會——正确的方向,往往是在無數次試錯之後才能被找到的。
為你好并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而是對孩子的束縛。了解食鹽效應背後蘊藏的深意,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路,才是明智之舉。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