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挂香包不僅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驅蟲、避瘟、防病等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據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為防止江中水族侵害其屍身,就采集各種香草置于布囊中投于江内,自此逐漸形成了今日端午節佩帶香囊的習俗。
實際上,因為在農曆五月時氣溫陡升,毒蟲肆虐,各種病菌也容易滋生繁殖,是瘟疫頻發的季節。人們為挨過這段難熬的日子,便想出各種方法祛除病害,于是就有了佩香囊以避毒疫的風俗習慣。
做好的香囊可以挂在屋内房間裡,既可以起到驅蟲避邪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美化居室的效果。人們把香囊挂于胸前或系在腰間,也可起到驅除病害的功效。而且香囊中所散發出的芳香氣味,聞之更是沁人心脾,令人精神煥發。
在《歲時雜記》中有記載: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在過去,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做準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繡,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戲可愛。香囊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繡、挖補、粘貼、纏繞,制作者們各展手藝,顯示本領,争奇鬥巧,交流品評,互相饋贈。
在山東臨朐、滕州等地,普遍有端午節佩帶香袋的習俗。香袋是用花布縫制的,裡面裝有多種中草藥,戴在身上,香味撲鼻且玲珑可愛。通常男孩、女孩的香袋各有不同,其中男孩帶的香袋像鋤頭,意在引導孩子學會鋤地,将來好幹莊稼活;女孩帶的香袋裡則藏有繡花針,意在引導孩子學習針線活。婦女們更是繡制精美的荷包,或送人,或自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