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齊國上大夫,曆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他作風樸實,謙恭下士,富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辨析“和同”之異,說理透徹,論述和諧思想,啟人心智。
齊景公從打獵的地方回來,晏子在遄台侍候,梁丘據驅車趕到。齊景公說:“唯有據跟我和諧啊!”晏子回答說:“據也不過相同而已,哪裡說得上和諧?”齊景公說:“和諧與相同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不一樣。和諧好像做羹湯,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加以調和,使味道适中;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味道太濃就加水沖淡。君子喝湯,用來平和心性。君臣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國君所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地方而使可以的部分更加完善;國君所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部分而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沒有争奪之心。所以《詩》說:‘還有調和的羹湯,五味備又适中。神明來享而無所指責,上下和睦不争鬥。’先王調勻五味、諧和五聲,是用來平靜他的内心,完成政事的。音樂也像味道一樣,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濁、小大、短長、急緩、哀樂、剛柔、快慢、高低、出入、密疏各方面相調節而成。君子聽了這樣的音樂,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和諧。所以,《詩》說:‘美好音樂沒瑕疵。’現在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行的,據也認為可以;國君認為不行的,據也認為不行。如果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還能吃它呢?如同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去聽它呢?不應該相同的道理就像這樣。”(《左傳·昭公二十年》)
古人早就認識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說不同的事物互相結合、融合才能産生、發展萬物,使世界生生不息;而相同的事物疊加、組合不能産生新事物,它們會日有所虧,漸失生機,直至消亡。多樣性是和諧的應有之義,和諧是多樣性即不同事物、不同因素相互調節、相互配合、相互妥協的産物,具有整體優、整體美的特點。因此,“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和六律”才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同樣,治世之道,無他,善諧衆耳。
古代的聖哲賢達認為和諧是美,是德,是道,是秩序,是規律,體現了人類最高的生存智慧。“衆生平等”“孝悌睦鄰”“俢己安人”“知恩圖報”“誠信無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思想,追求的是人際關系的和諧;“道法自然”“以天為法”“天人合一”“合德天地”“民胞物與”“敬畏生命”等思想,追求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合群濟衆”“善解能容”“和而不同”“舍生取義”“重義輕利”等思想,追求的是社會和諧;“兼愛非攻”“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以德服人”“協和萬邦”等思想,追求的是國際關系的和諧。
我們不僅要提倡人際關系和諧、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社會和諧和國際關系和諧,而且更要提倡人本和諧,即人的自身和諧,因為人本和諧是一切和諧的基石。儒家尚正氣,道家尚清氣,釋家尚和氣,如果我們将此“三氣”賦予時代内涵,貫通并弘揚“三氣”,可塑造完美人生。正氣:尊道貴德,剛健有為,傳遞正能量;清氣:以清淨養性,以清白養心,以清淡養身;和氣:不心浮氣躁,不怨天尤人,不争強鬥狠。道家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佛家有三寶:佛、法、僧;我有三寶:正、清、和。既入世有為,又出世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可謂智慧人生。其豐盈而不幹癟,圓融而不偏執,這就是人們應追求的人本和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