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閱讀,分享歡愉,[人文·思想·詩性·智慧]在這裡發現閱讀的天地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條通往自身的道路,都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對一條途徑的暗示。沒有人曾經完全成為他自己,但是每個人都努力他自身,有的人模糊,有的人清醒一點,每個人都在盡自己的努力。每個人身上都帶着出生時的殘餘,史前世界的粘液和蛋殼,一直到生命的終結。
—黑塞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國作家。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隐逸的詩人。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緻後來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特》、《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
(注:本平台已經設置了”文學陝軍“和“陝派批評”專欄,同時設置了虛構與非虛構創新寫作欄目“文學空間”,随後将陸續推出一系列文章,歡迎有意向的文學研究機構、圖書出版機構及文化公益組織合作。
赫爾曼·黑塞丨人人都很孤獨(錢春绮譯)本文選自網路,版權作者所有。
(本文校對以1989年出版的《黑塞抒情詩選》為底本)
七月的孩子
我們,七月裡出生的孩子,
喜愛白茉莉花的清香,
我們沿着繁茂的花園遊逛,
靜靜地耽于沉重的夢裡.
大紅的罂粟花是我們的同胞,
它在麥田裡,灼熱的牆上,
閃爍着顫巍巍的紅光,
然後,它的花瓣被風刮掉.
我們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
背著幻夢,把它的輪舞跳完
熱中于夢想和熱烈的收獲節,
手拿着麥穗和紅罂粟的花環.
白雲
看啊,她們又在那
藍色的天空裡飄蕩,
像被遺忘了的妙歌、
那輕松的調子一樣。
沒有跋涉過長途
懂得漂泊天涯者
所嘗的甘苦的人就不會對她們了解。
我愛浮雲的白雲,
我愛太陽、海和風,
她們是無家可歸者的
遊子的姐妹和天神。
書
世界上的一切書本,
不會有幸福帶給你,
可是它們秘密地叫你
返回到你自己那裡。
那裡你需要的一切:
太陽、星星和月亮,
因為,在你内心裡
藏着你所尋求的光。
你在書本裡尋找了
很久的智慧,
現在從每一頁裡放光——
因為現在它們才屬于你。
最黑暗的時刻
這是我們不理解的時刻!
它強迫我們向死亡的深淵彎倒,
把我們所知道的安慰一筆勾銷,
從我們心中把秘藏的歌
連着血淋淋受傷的根一起拔掉。
可是,也正是這個時刻,它的重荷
教我們安于内心的休憩,保持沉靜,
讓我們成熟,變成智者和詩人。
霧中
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獨,
沒一棵樹看到别棵樹,
棵棵都很孤獨。
當我的生活明朗之時,
我在世間有很多友人;
如今,由于大霧彌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的确,不認識黑暗的人,
決不能稱為賢智之士,
難擺脫的黑暗悄悄地
把他跟一切人隔離。
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
沒有一個人了解别人,
人人都很孤獨。
荷爾德林頌歌
我的青年時代之友,好多夜晚,
我感激地回到你身邊,每逢沉睡的
院中,在丁香花叢裡,
隻有噴泉還在淙淙鳴響的時刻。
無人了解你,哦,朋友;現今的時代
已經遠離希臘的沉靜的魅力,
沒有祈禱,也無神可信,
大衆在塵埃之中無聊地彷徨。
但在私下、群衆中的醉心内省者,
他們的靈魂受到對神的憧憬鼓動,
就在今天,還震響着
你那神聖的豎琴奏出的歌聲。
我們倦于白晝的人,我們渴慕地
轉向你的詩歌的芳香的夜晚,
它那飄動的羽翼
用金夢的影子蔭蔽住我們。
啊,每逢你的詩歌使我們迷醉,
我們的永過錯的鄉愁就更加熱烈、
更加痛苦地燃燒,
尋求古代的仙境、希臘人的神殿。
主要生平及創作
出生于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于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後逃離學校。這期間他遊曆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
在比較廣泛地接受東西方文化熏陶之後,1904年,黑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一舉成名,從此成為專業作家。這一年他與瑪麗結婚,移居巴登湖畔,埋頭寫作,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在輪下》。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為主,作品洋溢着對童年和鄉土的思念之情,充滿對廣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表現了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學,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并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産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說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安》(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黑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雨果·巴爾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于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主要作品
小說
《彼得·卡門欽特》(Peter Camenzind),1904 長篇
《車輪下》(Unterm Rad),1906
《蓋特露德》(Gertrud),1910
《彷徨少年時/德米安》(Demian),1919
《克林索最後的夏季》(Klingsors letzter Sommer),1920
《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Siddhartha),1922 長篇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 長篇
《知識與愛情》(Narzi?? und Goldmund),1930 長篇
《東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1932
《玻璃珠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1943 長篇
《孤獨者之歌》
《成長的苦澀》
《園圃之歌》(Freunde am Garten)
《鄉愁》
《心靈的歸宿》
《生命之歌》
《藝術家的命運》
《漂泊的靈魂》
《美麗的青春》
詩集《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1899年赫賽22歲時自費出版的第一本詩集。
散文
《堤契諾之歌》(Tessin:Betrachtungen, Gedichteund Aquarelle des Autors)散文集
作者/黑塞丨翻譯錢春绮
編輯/moter
校對/若無
版權/版權作者所有,轉發僅用于學習。
《終南有仙真》連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