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什麼 黃土高原的房屋以什麼為主
窯洞。在中國陝甘甯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米,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
窯洞是中國北部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國陝甘甯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米,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産物、陝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窯洞的修建,莊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長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頭修刮成水波等花紋,正面挖窯三至五孔,側面根據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窯,前面取土為平空地,一般為三面築牆,修建大門門樓。窯洞一般高四米,寬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窯比其他窯洞略高,作正堂為長輩居住。窯口砌牆安門窗,一般為一門三窯洞或一門二窗,靠窯頂的窗子稱天窗。窯内靠山牆均盤有土炕,土炕一邊緊接山牆,一邊緊連窯壁,留有炕洞門,“燒柴點炕,滿窯生暖,主窯坐炕,其樂融融”,修窯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濕就幹,避低就高,避陰就陽。 慶陽窯洞的種類很多,細算可分十多種,但按大類分,有三種,即明莊窯、土坑窯、箍窯。
窯洞怎麼挖?
窯洞在建築學上屬于生土建築,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但是他的開鑿真的如我們想象中挖個洞那麼簡單嗎?雖然随着近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棄窯者多,造窯者少,但是我們從實地考察窯洞現狀中可以發現單孔窯洞的寬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間,高3.7米到4米之間,交口0.3米到0.4米。進深有1.7米到1.9米,平樁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雖無幸看到窯洞的建造過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窯洞,從中了解到現代所修窯洞基本上是在祖輩傳下來的基礎上翻修的。我們從他們修在工人口中和資料中得知他們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窯洞的方位确定之後,就開始挖地基,窯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窯洞類型先确定。如果門前有溝窪,可用架子車把土邊挖邊推進溝裡,這樣扔土方便,就比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經濟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籠筐一擔一擔地擔上來,非常辛苦。過去人們修莊子,隻有利用農閑、雨天挖土運土,起早貪黑移的幹活;飯前飯後的擠時間,能擔一擔是一擔,肩上的皮脫了一回又一回,雙手上的繭子磨起一層又一層;常常是老幼不得閑;這一輩人完不成,下輩人接着幹。地基的大緻形狀挖成以後,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當地人叫作“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藝、手勁和力氣好的話就能在黃土上刮出美妙的圖案。
其次是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後,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後,接着就是镞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幹之後,接着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幹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濕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日後住久了,窯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紮山牆、安門窗。窯泥完之後,再用土墜子紮山牆、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并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内靠窗盤炕,門外靠牆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于窯洞環境,對身體好,婦女在熱炕上做針線活光線也好。
經過這幾步的挖掘修整,窯洞基本挖成。
由人們勞動挖掘出的窯洞,有着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較堅固、耐用。在當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窯洞。民間也流傳着:“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窯洞拱頂式的構築,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重心穩定,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固性。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窯洞裡使上木擔子撐架窯頂。經過幾輩人,風雨過來,幾易其主,修修補補,仍不失其居住價值。
但是随着經濟的發展,窯洞的廢棄越來越多,挖掘的很少,這種挖掘方式會越來越不被人知道,這成為一種趨勢。但還是希望在這些窯洞存在的時候,還有一些挖掘窯洞的人時,保存一些資料,希望的是這種精神能被人繼承,讓我們這些中華子孫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