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雞飯不但是南洋招牌菜,近年更因為米其林報導,成為來訪星馬的朝聖美食。飽沾雞汁的白飯鋪上雞肉,搭配黑醬油、姜蓉、辣椒醬,菜式簡單卻回味無窮。不過要是認為海南雞飯隻是單純的雞肉配飯可就大錯特錯!本篇将為你介紹海南雞飯的由來、吃法,以及大馬家喻戶曉,海外卻鮮為人知的 “雞飯粒” 。
講到海南雞飯,很多人肯定會想到新加坡,因為是新加坡将海南雞飯擡舉為國際知名美食。一九三六年,來自海南的王義元來到新加坡,擺攤賣起故鄉常吃的雞飯,為公認新加坡海南雞飯的起源。王義元請了夥計莫履瑞來幫忙,而莫履瑞後來創立 “瑞記” ,在媒體的推廣下爆紅,甚至因為大賣進入富豪榜,以訛傳訛下常被誤認為海南雞飯的創始人。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店家會挂着 “瑞記” 的招牌營業,但跟新加坡的瑞記沒有關系。
正當許多人以為海南雞飯源自新加坡,飲食作家林金城跳出來說,海南雞飯其實源于馬來西亞。最早可追溯至一九二零年代,梁居清在雪蘭莪州開始賣起雞飯,比王義元還早。再者,新加坡到一九六五年才獨立,此前不論是梁居清還是王義元都屬馬來西亞人。所以 “海南雞飯” 的名号應起自馬來西亞才對。
至于為何講到海南雞飯都會想到新加坡呢?最常見的說法是馬來西亞以穆斯林居多,即便要推廣觀光,也不會特别去推廣主吃豬肉的華人飲食。相反,新加坡人口主要由華人組成,而且是世界知名的國際化城市,因此有足夠資源為自家美食打響知名度。海南雞飯就是在新加坡變得廣為人知。
(圖源:Flickr)
粒粒皆辛苦——曾瀕臨失傳的雞飯粒在馬來西亞,吃海南雞飯不隻可以選雞種、選部位,就連作為主食的白飯也有兩種選擇: “散飯” 跟 “雞飯粒” 。
“散飯” 顧名思義就是平鋪在盤上的飯。那 “雞飯粒” 又是什麼呢?
以前在海南,人們會把飯搓成小小圓球,稱之為 “飯珍” ,用于祭祀。後來海南人遷移到馬來西亞後,發揚家鄉特産文昌雞,挑擔在街上叫賣。一邊放雞肉,一邊放飯。為了方便客人站着吃,于是把雞肉跟飯捏成比飯蒸再小一點的丸子,裝進卷起來的香蕉葉就可以開吃了。後來錢攢多了開設店鋪,可以坐着吃飯,才用散飯代替雞飯粒。(圖源:Flickr)
雞飯粒在海外較少人聽聞,因此許多外國遊客到馬來西亞點海南雞飯時,鬧出不少笑話。好比說,當店家問遊客 “(雞飯粒)要幾粒?” ,遊客還很納悶飯不就是要吃很多粒嗎?于是回答: “我要好多粒飯!” 但實際上一人份吃五、六粒便足矣。又者,有遊客看到海南雞飯端上桌,坐了許多還是不開動。當地人催促他吃,他還委屈巴巴地說飯還沒來。原來是把雞飯粒看成魚丸啦!不然就是有人完全沒聽聞過雞飯粒,雞飯上桌第一件事就是把團子打成散飯,這樣叫辛苦捏飯的人如何是好?
(圖源:Flickr)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想說:“就捏飯而已,會辛苦嗎?” 事實上,雞飯粒可是曾經因為做起來太辛苦的關系,面臨過技術失傳的危機!
雞飯的飯是雞湯煮熟,用米也不是其他亞洲國家捏飯團會用的糯米、梗米,而是相對幹燥、蓬松的籼米。因為籼米飯團容易塌陷,所以需要拌入純雞油幫助塑形(又以雞油提煉工時長、成本過高等因素,現今采用乳瑪琳居多)。捏飯辛苦就在,飯冷卻後非常難捏,所以隻能在剛煮好的時候捏成雞飯粒。剛煮好的飯極為燙手,動不動就捏到起水泡,加上一捏動辄要花上三、四個小時,任誰也受不了。所以海南雞飯的店家曾一度面臨缺工危機,為此停賣雞飯粒。直到二零零八年,馬六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後,為觀光需要,這古早的吃法才再度浮上台面。現今雞飯粒的吃法可謂馬六甲、麻坡的飲食特色。
除了雞香,還有飯香!如果哪一天有機會吃到雞飯粒,建議先剖半切,淋上黑醬油或辣椒醬後再品嘗。海南雞飯除了鮮嫩多汁的雞肉與多元醬汁外,飯也是享受中的一環。送入口中後,好好享受飯團的彈牙口感以及擴散開來的雞汁香氣吧!你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海南雞飯嗎?歡迎把你的飲食遊記分享給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