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的節日
重陽節并沒有要特别紀念的人物。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由來說法:
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于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内容。
祭祀“大火”(心宿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節生産與季節生活标識的時間坐标。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迹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蒼龍七宿)。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夜空中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七宿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七宿也開始在西方落退;冬天萬物伏藏,蒼龍七宿則隐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季秋時節,“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神的儀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江南部分地區的重陽祭竈(家居的火神)習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民間傳說:
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藥,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缭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重陽節的曆史演變
“重陽節”名稱文字記載始見于三國時期。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
南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将農曆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間(780年—785年),将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清,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将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确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