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行知是一個怎麼的人

陶行知是一個怎麼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21:50:53

陶行知是一個怎麼的人?編者按:今天,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130周年130年前,陶行知先生誕生于水深火熱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但他憑借堅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前途、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殚精竭慮、奮鬥終生,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财富;一百多年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引着後繼者披荊斬棘、勠力前行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偉大人生追求,也鼓舞鞭策着更多的教師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人生追求對今天的教師有哪些啟示?今天的教師應該如何學習陶行知?本刊特約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為教師們進行深入解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陶行知是一個怎麼的人?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陶行知是一個怎麼的人(今天該怎樣做一名)1

陶行知是一個怎麼的人

編者按:今天,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130周年。130年前,陶行知先生誕生于水深火熱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但他憑借堅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前途、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殚精竭慮、奮鬥終生,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财富;一百多年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引着後繼者披荊斬棘、勠力前行。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偉大人生追求,也鼓舞鞭策着更多的教師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人生追求對今天的教師有哪些啟示?今天的教師應該如何學習陶行知?本刊特約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為教師們進行深入解讀。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生130周年了,他告别這個世界也已經75周年了。但我們一直覺得陶行知先生并沒有離開我們,我們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延長線上。陶行知先生百年前的一些理念、主張和實踐,依然适合今天中國的教育。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人求真”“學做真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等精辟的教育觀點,好像就是針對當下的教育問題提出的,與當今黨和國家提倡的“雙減”等素質教育舉措不謀而合。

結合當下我們的教育現狀,我們的教師仍然可以從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獲得直接的指導意義。

“牢記改造國民的大責任”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視教師職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他看來,教育就是改造社會,教師就是改造社會的領導者。所以,他格外重視師範教育,主張教師要始終把建設理想的社會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标,牢記自己肩負着改造國民的大責任。

如何實現改造國民的大責任?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師“必得有個理想的社會懸在心中”。他認為,作為教師,如果沒有改造社會的精神,工作就會感覺枯燥無味。教師的胸懷決定了教師的格局。如果隻看到自己眼皮底下的空間,就不會覺得教師職業有什麼價值,這樣的教師必然是走不遠的。相反,教師如果有足夠開闊的視野,如果有足夠遠大的理想,如果有改造社會的勇氣,他就會看見教育的未來,就會為了未來而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發展自己,最終造福于兒童和國家。

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教育與改造社會不是兩回事,而是一件事情。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人心開始,必須從教育着手。如果辦教育的人,沒有改造社會的使命,便是沒有目的,沒有意義,沒有生氣。“在教師的手裡操着幼年人的命運,便操着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所以,我們的老師不要眼睛隻盯住分數,那樣的格局就小了,那樣的教育,方向就錯了。

陶行知先生一直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掌握在教師的手中,所以師範教育非常重要。他指出,“師範教育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從正面來說,師範教育可以幫助國家強大興盛;從負面來說,師範教育可以促進國家衰敗滅亡。為什麼呢?如果師範教育完全脫離現實,“隻是在那兒教洋八股,制造書呆子”,這些師範教育培養的“大書呆子”畢業以後分布到各地的小學裡去,又以“幾何的加速率制造小書呆子”,如果“再刮一陣義務教育的大風”,就可以把書呆子的種子布滿全國,叫全國的國民都變成書呆子。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就是促進國家衰敗滅亡嗎?所以,陶行知先生不斷呼籲善待師範教育,尊重人民教師。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些話都是我們教師耳熟能詳的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格言,它通俗、形象而深刻地表達了陶行知先生關于教師使命的觀點以及他對教師的期許。要實現這樣的使命,教師一方面要“自己會變”,能夠不斷成長、不斷發展、不斷變化,成為成長型教師;一方面要“會教人變”,能夠具備讓學生不斷成長、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本領。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自我勉勵同時又激勵同志的詩:“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禀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多少白發翁,蹉跎悔歧路。寄語少年人,莫将少年誤。”他告訴從事教育的人,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有高低,禀賦有不同,但是,隻要立下志向,為教育這件大事情好好努力,矢志不渝,就不會虛度光陰,蹉跎歲月,從而有一個無悔人生。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人。這個人,應該是追求真理,擁有真性情、真情懷的人。所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知識,有真性情,追求真理,做老實人,說老實話,是“教人求真”與“學做真人”的真谛,實實在在求學、坦坦蕩蕩做人。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也是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格言之一。教育的非功利性決定了教師要有奉獻精神。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形象地表達這一思想的四言詩:“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從早到晚都能夠快快樂樂地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不抱怨,不煩惱,把教育的每一天變成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希望教師要有不怕吃苦的駱駝精神,面對漫漫長路不知疲倦,在惡劣的沙漠環境中堅持長途跋涉,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那片象征着希望的綠洲。

陶行知先生當年在分析教師隊伍的問題時曾經指出,許多當教師的人,并不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而來的。其中不少男教師,是因為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職業而暫時為之;不少女教師,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适的人嫁出去而暫時為之。這樣,把教師職業作為人生某一時期的權宜之計,當然是不可能有教育的長遠打算的。所以,他希望,既然成為教師,就要鐵下心來從教,男教師要把教育當作自己的妻子,女教師要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丈夫,堅貞不渝,不離不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要有獻了青春獻子孫的精神。現在,我們的許多教師不讓自己的孩子接班做教師,與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固然有關,也與我們對于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有關。

“重師首在師之自重”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最優秀的人才是否能夠成為教師,取決于教師職業能否得到真正的尊重。隻有最優秀的人才做教師,才能培養出最優秀的學生。而隻有全社會尊重教師,才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做教師。所以,陶行知先生說,如果農業不重視教師,農業就會破産;工業不重視教師,工業就會粗制濫造;國民不重視教師,國家和人民就不會富強;人類不重視教師,則世界就不會太平。但是,作為教師來說,“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學為人師,身為人範,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曾經對于當年教師的兼課取薪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這樣做弱化了教師與學生的聯系,弱化了教師與學校的關系,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議要保證每位教師的收入能夠“足供生活之要求”,足以過體面的生活。當然,保障教師的權益,與倡導教師的服務精神并不矛盾,因為,隻有教師的服務精神才是真正的“教育的命脈”,“金錢主義,最足破壞教師職業的尊貴”。陶行知先生這些文字,至今仍然振聾發聩,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閱讀。

陶行知先生曾經模仿杜威的教育信條寫了他自己的教育信條。其中有幾則是關于教師的:“我們深信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我們深信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我們深信教師應當運用困難,以發展思想及奮鬥精神。我們深信教師應當做人民的朋友。……我們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于兒童教育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在陶行知先生看來,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基本品質,而前者又是後者的基礎。他認為,“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保證教材教法的“一天長進一天”,不能夠年年“賣舊貨”,拿着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複昨天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師的讀書、做事、做人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偏廢。他明确提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責就不是眼睛隻盯住分數,隻教人讀書拿高分,不教學生做事做人、掌握人生之道的教書匠。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成為“有知識、有實力、有責任心的國民”,而不是隻會坐而論道的書呆子。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僅僅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也要甘心情願地向自己的學生和老百姓學習:“我們應該崇拜兩種素來沒有想到過的老師:一、我們應該跟我們的學生學習,不拜兒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二、還有一位最偉大的老師,就是老百姓。”這樣的學習才能把教師“思想的青春”留住,從而“永遠不落伍”。隻有這樣的時時處處用心學習,教師才能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成長。

“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确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培養出比自己更加優秀更加卓越的人才,超出自己因而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這是教師的偉大之處,也是教師快樂幸福的源泉。所以,最好的教師應該是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教師。教師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教師。教師與學生一起彼此成就,共同成長,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大徹大悟的信仰,能夠成為支持人們勠力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教師應該有教育的信仰,應該堅信教育的力量,應該創造教育的可能,要“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這就需要教師擺脫小雞肚腸的私心,擺脫鼠目寸光的狹窄,“把自己和學生的成見、武斷、私心、偶像心理、公式主義、教條主義從頭腦裡肅清出去”,用更加開放的心态和更加清醒的認識來對待自己的工作。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師要有建設的達觀主義與創造的樂天主義。他曾經說:“在曉莊一切詩化:困難詩化,所以有趣;痛苦詩化,所以可樂;危險詩化,所以心安;生死關頭詩化,所以無畏。這是建設的達觀主義,也可以說是創造的樂天主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詩化的教育,具體表現在如何對待困難、痛苦、危險和生死。把困難當作腳下的石頭,就會成為階梯,就會變得“有趣”;把痛苦當作成長的陣痛,當作成長過程之中不可或缺的經曆,就能夠坦然地接受,快樂地面對;把危險當作機遇,在危險之中發現、創造機遇,這樣就不會焦慮緊張,而是心安理得地去悅納;把生死當作人遲早要面對的現實,就會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時光,就會無所畏懼地面對所有的問題。總之,隻要用建設的态度,用樂觀的态度去對待生活、生命中的問題,就能夠微笑着處理各種問題,享受我們的教育生活。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師必須淡泊名利。他希望教師能夠“一不要名,二不要利”,隻要能夠把教育辦好;同時做到“一不怕難,二不怕死”,隻怕不能夠把教育辦好。現在看來,讓教師不要名利有點兒脫離實際,關鍵是能否不畏浮雲遮望眼,不把名利放在學生的利益之上,放在教育事業之上。

二十年前,《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原主編張聖華先生曾經發出過“我們今天是否抛棄了陶行知?”的疑問,現在,我們可以欣慰地回答說,我們不僅僅沒有抛棄陶行知,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真正地走進陶行知的心靈,踐行陶行知的思想。

(作者:朱永新 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