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歡樂頌》中5個生活在上海的妙齡女
郎,讓人聯想起近20年前“生活”在紐約的另外4
個“大齡”女青年一-專欄作家凱莉、律師瑪蘭
達、畫廊經理夏洛特和公關經理薩曼莎。她們是經
典美劇《欲望都市》中的角色。細究起來,我覺得
眼下的《歡樂頌》和1998年推出第一季的《欲望
都市》,差的可能不僅是近20年的時間而已。
對于絕大部分中國觀衆來說,《歡樂頌》中的
故事是有說服力的。因為劇情中有太多與當下中國
社會現實似曾相識的橋段。
最“寫實”的是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幾乎每個
劇中人物的父母,對子女的生活、工作、擇偶各個
方面,“手都伸得很長”。比如,關雎爾的媽媽來
到上海的出租屋裡,第一件事情就是不由分說地強
行幫女兒拆洗被褥、打掃衛生。樊勝美長到30多
歲,依然無法從家裡“獨立”出來過上應有的個人
生活,相反,她重男輕女的家人,對待家中的這個
女兒,一直是予取予求、
“嗷嗷待哺”的吸血狀。
劇中人物父母對于子女擇偶的幹涉,也讓人大
開眼界。曲筱绡和包奕凡的“富一代”母親,都是
“太後”脾氣十足,親自上陣以各種奇怪的方式去
打探子女對象的情況。劇中其他兩個年輕男性角色
應勤和王柏川的父母,對于自家兒子的擇偶也少不
了指手畫腳。
相較之下,《欲望都市》中4個單身女人的生
活則完全是獨立的,她們的家庭和家人,從來沒有
影響她們成年後的生活軌迹。劇中唯一一次演繹
“婆媳沖突”,是夏洛特和出身上流社會的婆婆之
間的矛盾。然而,這一矛盾,最終也以非常“現
代”的方式解決了--夏洛特據理力争地為自己争
取到了更有利的婚前協議的條件,并成功阻止了婆
婆對二人婚姻生活的幹涉。
除了親子關系,《歡樂頌》中5個女孩身處階
層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欲望都市》中也沒有避諱
社會階層分化這一現實。事實上,女主角凱莉隻是
出身于一個母親早逝、家庭負擔也不輕的郊區家
庭。而凱莉的好友夏洛特則來自從小就可以學習馬
術的富裕家庭。
但是,這種出身的不同,并未對她們成年後的
生活,帶來顯著的困擾或優勢。這真正讓人看到,
紐約這座城市帶給不同階層的可能性。反觀《歡樂
頌》中的人物,劇中每個成年人的生活,即使身處
高度現代化的上海,也還處處帶着原生家庭的優越
感或局限性。
再說感情這一重頭戲。《欲望都市》中的人物
在情感世界中也有不少狼狽和尴尬的時刻。但必須
要提的一個“三觀正”的典型例子是,哈佛大學法
學院畢業的米蘭達,身為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最
終找的終身伴侶是一名酒吧的酒保。階層和收入的
差異,沒有阻擋兩人的結合。
這個例子讓人看到,一段感情中,沒有誰規
定,男人一定要是經濟上負擔更多的那一個;而一
個有底氣的女人,可以憑借自身的優秀,在婚姻中
“更自由”地選擇更純粹的愛情。在這方面,《歡
樂頌》中的樊勝美是一個截然相反的例子。她對于
男朋友王柏川的依賴,對于房子、車子的營營苟
苟,讓人為這段感情随時會被現實壓力打垮而捏一
把汗。
而在性的層面上,《欲望都市》中的性觀念和
《歡樂頌》中對“處女情結”以及“婚前性行為是
不是就不自愛”的讨論,确實就像是21世紀和清朝
的區别。
對于物質與感情、男女關系、性這些問題,從
《欲望都市》這部劇來看,似乎在近20年前,美國
人就已經想明白了,而在當下的中國社會,許多問
題還處于渾沌狀态。
當然了,必須說的是《歡樂頌》在反應當下中
國社會的現實方面是成功的。電視劇本身也隻是反
映了社會現實。而上述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是當
下中國社會的問題。
《欲望都市》也許并不是那麼寫實的。在另一
部美劇《新聞編輯室》中有這麼一個橋段:電視台
的小記者麥琪在一次和閨蜜吵架後,對着一車正在
進行“《欲望都市》主題之旅”的遊客吼出了真正
典型的“紐約單身女性“生活真相:“我不會穿高
跟鞋上班,因為真正紐約單身女性的工作并不隻有
畫廊開幕;凱莉靠給不知名報紙寫800字的專欄
就可以賺得荷包滿滿,但我剛剛花掉身上的最後7
美元,還和我的閨蜜吵了一架。而且我的閨蜜也不
會在周三的下午來安慰我,因為她也有工作。”
但是,不寫實,那又怎樣?
《欲望都市》依然是有說服力的。透過這部
劇,觀劇者會相信,紐約是可以生長出那樣故事的
地方,
“大齡”單身女性也可以在大都市中以那樣
灑脫的姿态活着。不過,回過頭來想,如果把《欲
望都市》的故事從紐約搬到上海或北京,它還會那
麼有說服力嗎?我有點懷疑。
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當下的中國是否有
生長出這樣故事的土壤?還是說,我們所處的社會
環境,目前還隻能生産出婆媳矛盾、育兒焦慮的故
事?
要有這樣的電視作品,先要有在現實生活中,
讓“大齡”單身女性們能夠獨立地、自由且自主地
生活的土壤。#用一句話證明你很有才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