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中秋,向來是中國人的情思所系,是一個或思鄉或團圓的日子,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而那一輪圓月,也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情愫。那麼,古人筆下的月亮究竟有多美?今天,僅借此文,來回顧一下那些隻有中國人才懂的情懷。
一、古詩詞中的明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轼
也許,談到有關中秋月圓的詩詞,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蘇轼的那首千古絕唱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些朗朗上口的優美,讓人在這個也許不能和親人一起度過的節日裡,增添一些慰藉,因為此時此刻,我們賞的是同一輪中秋月,心是系在一起的。
——《望月懷遠》張九齡
這首詩的格局,我認為有三重。
第一重的格局,可以當作情詩來看。“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這重格局比較小,也很少有人以這樣的小格局來理解這首詩,但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以明月來寄托相思之情的佳作呢?
第二重格局,也是我們大家普遍的認知,是借明月來懷念遠方的親人,想掬一汪月光贈與遠方的親人,終不能實現,隻好将這滿懷的思鄉之情寄托于夢中。
至于第三重格局,我記得央視有一欄節目,叫《天涯共此時》,而這欄節目,正是關注海峽兩岸的民生及社會的一欄節目,也是我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願望的體現。如今,統一的步伐正在一步步靠近,也是我輩中國人之榮幸。詩人在作詩之初,并未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如此契合我們當前的心境。無論如何,這也是我們古詩詞“境由心生”之美妙。
——《月夜憶舍弟》杜甫
月光,通常會引起人的無限遐思,更是與思鄉之情不可分割。在這夜,望見月亮,還是故鄉的月兒更明朗吧?身處異地,失落的心情才會使這異鄉的明月黯淡下來。
——《靜夜思》李白
這首詩,大家太熟悉不過了。很多幼兒的中華文化的啟蒙教育中,這首詩是必背的一首。在那抑揚頓挫的稚嫩的聲音中,有着多少遊子的憑月寄思?有着多少中華兒女的思鄉情懷?
——《望月有感》白居易
明月,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寄托情思之所在。由明月而引起的思緒,多半都因其光之皎潔而産生。這首詩,雖然在中秋時談起并不合适,但是,其詩中所寫的由于戰亂而身處各地的兄弟姐妹的懷念之情,卻是可以去用心體會的。
——《中秋夜家宴詠月》朱淑真
九秋三五夕,此夕正秋中。
天意一夜别,人心千古同。
清光消霧霭,皓色遍高空。
願把團圓盞,年年對兔宮。
人的願望,千百年來都是一樣的,誰不想趁這“清光消霧霭,皓色遍高空”的時節,與家人一起舉杯同慶呢?團圓,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底最樸素的願望。暫借圓月,期盼月圓人亦圓。
二、古詩詞中的月亮别稱
除了以明月直抒胸臆之外,古詩詞中,還有許多月亮的别稱,也是十分美好。以下羅列幾首以别稱來描寫明月的詩詞,一起來欣賞一下古詩詞中的明月之美。
——“庭中幽碧泛桃香,緣是銀鏡勝華光。”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未必素娥無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鈎遙挂。”
——“玉輪軋露濕團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晴夜遙相似,秋堂對望舒。”
——“澹動光還碎,婵娟影不沉。”
——“玄兔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 ...
三、結束語
月亮,自古以來,就寄托無數文人的思緒與懷念。尤其是中秋之月,更是寄托了無數中國人盼望團圓的情懷。遼遼夜空,月圓如鏡,在人們賞月的同時,會情不自禁地思念遠方的親人。而客居他鄉的遊子也會不由自主地動起思鄉的情懷。這種情懷,在無數的古詩詞中,以優美的文字及朗朗上口的韻律而流傳千古。這種美,是刻在骨子裡的中國人才能體會的浪漫,這也是我們身為中國人的一種幸運。幸甚!世上竟有這麼美的由文字刻畫的文化,而你我,恰好能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