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常常能聽到這般感慨:為什麼我們辛辛苦苦,節衣縮食,照顧孩子,為他付出再多也心甘情願,卻換回一個不懂感恩,事事和自己做對的小冤家?
挫折失敗人生常态,如何與孩子鬥智鬥勇,改變“叛逆兒”
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不想教出“叛逆兒”,就要論“方法”
人的一生中,共有三個明顯的叛逆期,分别是2~3歲、6~8歲以及12~18歲時。
最後一個叛逆期,便是我們熟知的青春期,它有許多明顯的特征:
習慣性頂嘴:不論爸爸媽媽的話正确與否,孩子的第一反應便是唱反調。
頻頻吐槽:曾經的乖寶寶,變成了人見人愁的“憤青”,各種事情看不慣,所有人不順眼。
溝通困難:雖然孩子長大了,但行為卻變得怪異起來,各種網絡流行詞彙不絕于耳,讓家長頗為頭疼,感覺無法與其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私密空間,經常躲在自己房間,沉浸于個人的私密世界中。
長大的孩子,慢慢開始不認同父母的眼光,質疑父母,對于父母給自己選購的衣服,更是十分不滿意,反而對父母眼中暴醜無比的衣服青眼有加。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叛逆期也有不同的表現,總之就是一句話,各種不聽話,各種自作主張。
青春期,貫穿着孩子整個中學,如果家長應對不好,不光會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面對不懂事的“熊孩子”,無數家長頭疼不已,束手無策。這時,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
孩子叛逆,并非是百分百的壞事,之所以有如此表現,說明他長大了,并能發出不同于我們的聲音。
孩子小時候,他的生活,完全以父母的意見為指導,自然不會産生問題。但随着時間不斷推移,完全聽話,絕不是一件好事。
想象一下,照顧5歲的孩子,别人說孩子真聽話,你會特别高興;孩子10歲時,聽到同樣的話語,依舊很開心;當孩子20歲甚至30歲的時候,别人誇贊孩子聽話,你會作何感想?
叛逆,并不完全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正是希望孩子成長為與母體脫離的真正個體嗎?
另外,把矛盾擺在明面,也有好處。許多遇事不敢吭聲,把自己意願深深埋藏在心底的孩子,會導緻情緒積壓,在某個節點爆發出更大的沖突。
少命令: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小時候很聽話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後,搖身一變,成為碰都不能碰的炮仗,稍有不慎,就會引來一次“大爆發”。
孩子如此火爆,往往與家長的溝通方式有關系。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當我們提醒孩子寫作業,不妨這樣說:時間到了,你的作業是否完成了?
而不是直來直去命令孩子:這都幾點了,怎麼還在看電視,快去寫作業!
同樣的内容,換種溝通方式,孩子會感覺到你的尊重,并更願意聽你的話。
少訓斥:隻有得到他人充分尊重,孩子才能自尊自愛。家長的尊重,會促使孩子更為自尊,他們更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并希望赢得更多的尊重。
當然,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對待,對孩子的不良品行及壞習慣,家長不能縱容,而要理性教育。
幫助孩子修正錯誤的過程中,不可采取大聲訓斥的方式,而是要以平等而嚴肅的口吻與他對話,指出這些錯誤行為的危害性,要求其改正。
少窺探:進入青春期,家長生怕孩子學壞了,如同防賊一般看着孩子,一些家長不光時常翻看孩子的書包,甚至還偷看日記,如此行為,自然會招緻孩子的強烈反感。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和孩子交朋友,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了解一下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系等情況,拉家常式的對話,爸爸媽媽可以了解孩子對某些事物的看法。與孩子放松而親昵的談話,還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好辦法。
少專制:由于心理發育還尚未成熟,加之龐大的課業壓力,孩子們常常會産生挫敗感,甚至處于煩躁狀态。
意見不同時,千萬不要長篇大論,隻有說得少而精,孩子才會聽得專注,并且加以重視。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也不能一成不變,作為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相處中,務必收起自己的專制。
少啰嗦: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耐性,并且做到小事少啰嗦。
孩子的成長中,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許多事,做錯了便要付出代價。
例如,早晨不想起床,家長生怕孩子遲到,一次次催促。可睡意正濃的孩子卻不領情,這時“不啰嗦,不作為”便派上用場了。
即使他起晚了,也不再催促,遲到兩次後,孩子便會明白,學校不是家裡,什麼事情都由着他。當孩子急匆匆跑進教室,接受老師與同學異樣目光的洗禮,日後一定會約束自己。
家長朋友,您是否有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好辦法呢?歡迎留言給我們。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