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7:19:20

關于人際交往,這段時間網絡上出現了很多熱門名詞。

社交恐懼症、社交牛人症,最近又出現一個新的說法——社交自覺症。

聽到這個詞,我身邊朋友第一反應就是,太精準了:

“每次在公共場合看到大聲外放視頻,不考慮别人感受的人,我都希望他們能擁有社交自覺症。”

的确,這個社會中經常有人無視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邊界感。

他們把自己的舒适,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并不以此為恥。

如果這些人都能養成社交自覺症,不去擠占他人的公共空間。

那我們的世界,或許會減少很多不必的争吵和煩躁。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1

相信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經曆過這種困擾。

在電影院看電影,情節正激動人心時,突然有人拿起電話大喊一聲:

“喂,老劉,那個項目你先讓小王弄一下,不然你交給小李,這個活很重要......好。”

五分鐘後,他終于挂斷了電話,然而他身邊的人,卻永久失去了沉浸觀影的心情。

在外漂泊與人合租時,每晚回到家,開始享受自己在小屋裡看書休息的獨處時間。

這時,總有室友很晚回來,狠狠将門一摔,啪的一聲,吓得人直哆嗦。

幾乎所有人都在小時候被教導,要遵守公共秩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總有人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把“自我體驗”放在第一位,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

你稍微提醒、警示一下,對方便會惱火,甚至反問:

“多管什麼閑事,這是你家嗎?”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2

朋友之前去飯店吃飯,因為排隊的人太多,店員便為她安排了拼桌。

她看拼桌的是一個中年男子,正在安靜地玩手機,就沒有防備地坐下了。

可誰知沒過多久,男子的幾位好友紛紛來飯店裡找他,他們一落座就打開了話匣子。

聲音很大,聊得非常入神,可讓人難忍的是,幾乎每位男士都拿起了一根煙,接連吞雲吐霧,全然不顧她的存在。

這時餐已經上了,她沒辦法換桌,就問身邊的人可以等她吃完再抽煙嗎,她覺得有點嗆。

這時候身邊隻有一個男士掐了煙,而剩下的人完全無動于衷:“小姑娘你不願意待可以換個桌,要不然可以走,我們平時都抽習慣了,改不了。”

朋友覺得很委屈:“沒說不讓您抽,等下我馬上就吃完走了,現在沒有别的座位可以換。”

隻見身旁的男子回答:“這餐館也沒說不讓抽煙啊,我這煙馬上也快抽完了,你忍忍呗,這麼矯情。”

她把店員叫過來說用餐環境受到影響,但店員不換座,不調和,隻是和稀泥。

最後朋友心情全無,直接起身回家。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3

回家後她跟我說,自己感到很疑惑:

難道在公共場合最起碼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是個人基本素質嗎?

難道不觸碰底線、不打擾别人的生活、注意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有分寸感,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我理解她的困擾,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分寸感”三個字的含義,但能做到的總是少之又少。

地鐵上外放短視頻,電影院随意大聲喧嘩,小區内不牽繩遛寵物......

很多人都在自私地擠占别人舒适的生活空間,享受着“自顧自地快感”。

而那種無緣無故被人打擾的感覺,可以說比人與人之間互相淡漠,更讓人痛苦。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4

究竟什麼是社交自覺症?

所謂社交自覺,就是指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覺性。

什麼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妥當。

無論在什麼場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這種察覺社交邊界感的能力,不光适用于公共場合,也适用于親密關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到過這種親戚,每逢過年回家他們都很熱情地聊天。

氣氛被帶動得熱烈起來,話題也漸漸長槍直入,從生活狀态聊到個人隐私:

在北京幾年了,能掙多少錢啊?

去年帶回來的對象呢,今年沒一起回家?

打算什麼時候要小孩,女孩過了30可就不好了!

被問到這些話題的人,常常面露難色,略顯尴尬,有時氣氛突然變冷,還會被人扣上沒有人情味的标簽。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5

人與人交往,最舒服的狀态就是熟不逾矩。

随意越過邊界感,隻會給人帶來煩惱和不便。

之前跟同學聊到這一話題,她說家裡有個小姑姑,每次過年串門來她家都會随意翻箱倒櫃。

先打開冰箱看看,她家過年置辦了什麼好菜、年貨。

然後從客廳逛到書房,最後去卧室翻翻衣櫃,看看她媽媽買了什麼好衣服。

還會一邊看一邊評價:“呀,婷婷媽,你這是兔毛的呀,這羽絨服好看,你今年可真敢花錢呀。”

她媽媽不想傷和氣,隻在一旁應和着笑一笑,但看上去并不開心。

記得日本作家西澤保彥曾說過一句話:

“所謂正常的人際關系,就是要在和别人交往時,保持一定距離。

不管是多親密的關系,都須尊重對方的個性和生活喜好,這是理所當然的規矩。”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6

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間,在公共場合保持邊界感,這些都是基本禮貌和常識。

相信内心保有教養和公德心的人,一定可以做到。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7

曾有心理專家說,根據個體的心理狀态和關系特性,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社交距離。

親密接觸:有着親密關系的人,比如情侶、夫妻,身體之間的距離大約為半米以内。

私人距離:朋友、熟人、親戚之間比較親近的距離。

禮貌距離:生活、工作中一般的社交活動的距離。

一般距離:公共場合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根據自己與對方的關系,調整合适的空間距離。

但如果在交往中,我們的個人邊界被侵犯,那麼個體就會感受到威脅、壓迫。

從而造成關系破裂,或更嚴重的後果。

我們都需要“不打擾”的邊界感。

不打擾他人的私人空間,在公共場合保持邊界感,提升人與人交往的幸福感,人人有責。

在電影院觀影時,不要大聲喧嘩、頻繁接聽電話避免幹擾他人;

在小區内遛狗注意牽繩,以免給他人造成驚吓或不便;

在地鐵或其他公共場合請勿大聲外放短視頻,不要讓你的興趣幹擾到他人的休息;

進行私人談話時,如果觸及到對方不願談及的話題,請及時止損,因為你不知道對方曾經曆過什麼。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用社交(都擁有社交自覺症)8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善良、溫暖、美好的傳遞。

清晰的邊界意識,理解尊重對方的感受,保持合适的社交距離,都是有教養的體現。

點個在看吧,願我們都能變成成熟的,擁有社交自覺症的人。

願我們的餘生,都能擁有更舒适更自在的交往。

作者 | 田字格,按時結果子,葉子不枯幹。

圖片 | 視覺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