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稱銅為金,因此在古代各種青銅器物上或鑄或刻的銘文,叫金文。古代青銅器一般分為禮器、樂器兩大類,而禮器以鼎為主,樂器以鐘為多見,上面多刻有銘文,故也被稱為“鐘鼎文”。鐘鼎上的銘文有凹凸之分,凹者為陰文,叫“款”;凸者為陽文,叫“識”。因而,金文也統稱為“鐘鼎款識”。 古代把鐘鼎看做重器,所以上邊多鑄上文字用以紀念,因而便産生了鐘鼎文字,即金文。商朝的青銅器上文字很少,西周的青銅器有長篇銘文出現,記錄周代貴族分封、祭祀、戰争等重大政治活動。 因金文出現的時間是在商周時代,和甲骨文屬于同一個體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繼承者,在相當一部分文字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寫法,它為漢語言文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文主要是用模範澆注的,因此即使筆畫寫得很細,澆注出來也會成倍地變粗,并且出現肥筆,轉折處也過度圓渾,不帶棱角,結體渾厚,而刻字因兩端有進步和收刀,所以線條比較尖細。材料、文字特點、工具和刻鑄方法不同,決定了金文和甲骨文在風格上的大緻區别。
本期我們了解一下戍嗣子鼎銘文。
戍嗣子鼎,商代晚期。直口折沿,腹微鼓,雙立耳,圓底,半空足,足的中腰略束,近馬蹄形。口下有扉棱六條,口下飾由夔龍組成的獸面紋六組,三足上部亦飾獸面紋。銘文記錄了王對器主的賞賜, 記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這天,商王在宗廟明堂大室賞賜給戍嗣子鼎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作了這件祭祀交父親的寶鼎。銘末“犬魚”就為戍嗣子所屬家族的族徽。
戍嗣子鼎
腹内壁有銘文3行,29字,合文二(嗣子、廿朋)。銘文字體象形特點突出,章法布局有行距無字距,具有參差變化,筆道镌刻清晰,雄偉有力,有的字體還具有典型的波磔體風格。器物本身和銘文内容對青銅斷代、商代曆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研究都有着一定的價值。
這篇銘文文字的象形程度很高,但是,筆緻的精到和結體的成熟,已經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書寫技藝的把握和對漢字形體美的感覺已經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特别是該銘文除了個别字(如首行“嗣子(合文)”)之外,上下排列已經非常整齊,行氣非常貫通,有了較強的經營章法的能力。此銘的書寫者書寫水平很高,鑄刻也較為精緻,是商晚期較為精彩的青銅銘文書法作品之一。
倉颉碑林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