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九十裡。退避三舍是一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常用于比作退讓而避免沖突,退避三舍中的舍是一個表示距離的量詞,古代行軍時三十裡設一舍,故一舍代表三十裡。
退避三舍中三舍是多遠
退避三舍為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意為為了回避與對方的沖突而主動退讓九十裡的距離,現在常用于比作退讓而避免沖突。退避三舍在句子中一般作為謂語和定語使用,近義詞有委曲求全等,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等。
退避三舍中的舍字是一個表示距離的量詞,在古代行軍途中,每過三十裡就會駐紮一處軍舍,故一舍為三十裡。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的記載中,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的過程中信守昔日的承諾,在開戰後主動退兵三舍(即九十裡),退避三舍一詞由此而來。
《左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史詩來對史書《春秋》中的綱目進行說明的作品。《左傳》成書于戰國中期,相傳為史官左丘明所作,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現已被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