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作家對中秋的描寫

作家對中秋的描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21:06:19

作家對中秋的描寫?翻閱作家筆下的中秋詩篇,一幅清風明月、把盞品茗、賞月觀潮的中秋月夜畫卷躍然眼前這畫裡,思鄉念故的深情、阖家團聚的歡喜、追求幸福的期許,塗抹出中秋佳節最鮮明的底色,凝聚成中華兒女延續千年的情感認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作家對中秋的描寫?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家對中秋的描寫(作家筆下的中秋)1

作家對中秋的描寫

翻閱作家筆下的中秋詩篇,一幅清風明月、把盞品茗、賞月觀潮的中秋月夜畫卷躍然眼前。這畫裡,思鄉念故的深情、阖家團聚的歡喜、追求幸福的期許,塗抹出中秋佳節最鮮明的底色,凝聚成中華兒女延續千年的情感認同。

《西山的月》沈從文

在青玉色的中天裡,那些閃閃爍爍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這樣閃爍不定,且不要風吹。

在山谷中的溪澗裡,那些清瑩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記着比這水還清瑩透明,流動不止。

《月到天心》林清玄

長大以後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心中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着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裡都有月亮埋葬,隻是自己不知道罷了。隻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四世同堂》老舍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

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豔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挂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中秋的月亮》周作人

本來舉杯邀月這隻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别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間一般對于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于看月亮,而還帳又過于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為鄉人也。諸位要問我為什麼特别介紹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訴你們的。我不單為今天是兔兒爺的生日,不單為今天的月球與地球最近,我為的是從我們的遠祖起,每年在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滅的事實。數千年來古人所瞻望所歌詠的就是這個月,而且這寒熱得宜,桂子香飄的時節看這圓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人好月婵娟》臧克家

八月節,天上滿月,人間團圓,拜月,供“月光馬兒”和“兔兒爺”,雖然似乎是“媽媽經”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調是美好的。傳統風俗中,有不少禮數,多少都有一點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純粹是迷信的東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來人們生活中一點有情趣的點綴,有熱愛生活的美好願望在裡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風俗,似乎應該和純屬迷信的東西區别開來。《帝京景物略》雲:“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徹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歸甯,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月是故鄉明》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至于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占了小村面積一多半。

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裡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飛向故裡。

《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中國字形具有一種獨一的妩媚,有幾個字的結構,我看來純是藝術家的匠心:這也是我們國粹之尤粹者之一。譬如“秋”字,已經是一個極美的字形;“愁”字更是文字史上有數的傑作;有石開湖暈,風掃松針的妙處,這一群點畫的配置,簡直經過柯羅的畫篆,米仡朗其羅的雕圭,chopin的神感;像——用一個科學的比喻——原子的結構,将旋轉宇宙的大力收縮成一個無形無蹤的電核;這十三筆造成的象征,似乎是宇宙和人生悲慘的現象和經驗,籲喟和涕淚,所凝成最純粹精密的結晶,滿充了催迷的秘力。你若然有高蒂閑(gautier)異超的知感性,定然可以夢到,愁字變形為秋霞黯綠色的通明寶玉,若用銀槌輕擊之,當吐銀色的幽咽電蛇似騰入雲天。

我并不是為尋秋意而看月,更不是為覓新愁而訪秋月;蓄意沉浸于悲哀的生活,是丹德所不許的。我蓋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于反射性的神經!

我重複回到現實的景色,輕裹在雲錦之中的秋月,像一個遍體蒙紗的女郎,她那團圓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時她幂弦的顔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喪的麗姝。所以我曾說:

秋月呀?

我不盼望你團圓。

《母親的月餅》肖複興

中秋節又快到了,月餅蠢蠢欲動,又開始紛紛招搖上市。北京現在賣的月餅花樣翻新,但南風北漸,大多是廣式或蘇式,以前老北京人專門買的京式月餅中,隻剩下了自來紅自來白,冷落在櫃台的角落裡,有一種叫做翻毛月餅的,更是已經多年不見蹤影。翻毛月餅類似現在的蘇式酥皮月餅,但那隻是形似而并非神似。趙珩先生在《老饕漫筆》一書中,專門有對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現在的玫瑰餅,周身通白,層層起酥,薄如粉箋,細如綿紙,從外到内可以完全剝離開來,松軟無比,決無起酥不透的硬結。

餡子是棗泥的,炒得絲毫沒有糊味兒,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餅的皮子是淡而無味的,但與棗泥餡子同嚼,棗香與面香混為一體,糯軟香甜至極。它雖屬酥皮點心一類,但上下皆無烘烤過的痕迹。”這是我迄今看到過的對翻毛月餅最為細緻而生動的描述了,最初看到這段文字時,立刻回到當年中秋節吃翻毛月餅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父親一隻手托着翻毛月餅,另一隻手放在這隻手的下面,雙層保險,為的是不小心從上面那隻手中掉下的月餅皮,好讓下面這隻手接着,當然,這可以見那時老輩人的小心節省,也足可見那時翻毛月餅的皮是何等的細、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樣,稍稍一動,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趙先生說的“薄如粉箋,細如綿紙”,真的一點不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