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則徐,恐怕更多的人能想起的是“虎門銷煙”,以及他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事迹。實際上,林則徐不僅政績了得,他的科舉以及仕途之順利,在清代漢臣中也是難有匹敵者的。
林則徐的科舉之路
林則徐,福建侯官人,出生于1785年(乾隆五十年)8月30日。他的家庭背景很一般,祖上四代雖然都是讀書人都沒有人當過官,父親林賓日是一位靠教書為生的秀才,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不過和一般的貧苦百姓之家比起來,林則徐似乎又要好一些,畢竟父親作為他的啟蒙老師,在少年時期便讓林則徐立志要走科舉入仕之道路。
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林則徐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氛圍這一點很重要,但關鍵還是在于他本人的天賦。根據史料的記載,林則徐四歲的時候,父親就把他抱在膝上口授章句,七歲的時候就能獨自作文章了。
嘉慶元年(1796),11歲的林則徐通過了縣試,次年參加府試考中第一,1798年在院試中考中秀才,時年才13歲。13歲中秀才,這在清代科舉史上還是很少見的,就在林則徐考中秀才時,本地的一個名儒,曾任河南永城知縣的鄭大谟将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不過這時由于年紀尚小,沒有立即迎娶。
林則徐中秀才後,在福建的最高學府鳌峰書院求學,期間也參加過鄉試,但沒有中舉。嘉慶九年,19歲的林則徐中鄉試第二十九名舉人。在發榜之後舉行鹿鳴宴這天,林則徐與鄭淑卿成親,中舉與結婚在同天降臨林家,真是錦上添花、雙喜臨門。
第二年,林則徐躊躇滿志進京參加會試,但放榜那天,林則徐并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這個福建的才子到了京城終于發現,在全國的莘莘學子中,自己也是不起眼的一個。
會試落榜後,林則徐輾轉到了福建巡撫張師誠手下做了幕僚。清代時,落榜舉人為幕的情況十分常見,這些舉人既可以通過入幕拿到一筆不小的報酬,但更重要的,有了這樣的經曆,如果日後為官,對自己的幫助也很大。
林則徐入幕後,張師誠很看重這個才華橫溢、幹練明快的青年,鼓勵他去參加會試。嘉慶十三年,林則徐再次參加會試,結果又是名落孫山。但他沒有放棄,再接再厲,于嘉慶十六年終于通過會試,并以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以進士選為庶吉士。這個時候,林則徐26歲。
或許有人認為,26歲考中進士好像也不稀奇。這是對清代科舉缺乏認知,據統計,清代考中進士的兩萬多人中,平均年齡為34歲。我們所熟知的大才子紀曉岚,他考中進士時為30歲,劉墉為31歲。
林則徐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他的科舉之路很有代表性,也是清代讀書人考中進士的一個模闆。隻不過林則徐走得更為順利一些,在鄉試、會試中雖也落榜,但次數不算多。
林則徐的仕途經曆
有了翰林院庶吉士這塊金字招牌,仕途前程自然要比一般的進士出身者要好得多。盡管如此,林則徐所處的時代,同樣也面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按照正常的程序,從一個七品的翰林官開始,一切順利至少也要30年才能爬上二品大員的位置。至于說能不能熬到一品,那要看命。
那麼,林則徐從七品到二品的道路,究竟走了多長呢?
和其他翰林官一樣,林則徐也同樣要在翰林院熬上幾年。嘉慶二十一年,林則徐被外放江西鄉試副考官開始,此後曾幾次擔任鄉試正主考。直到嘉慶二十五年,林則徐的品級才有了突破,被擢升為江南道監察禦史(從五品)。從這時起,林則徐邁入了升遷快車道。
剛任監察禦史才二個多月,林則徐在京察(京官考核)中列一等,被嘉慶帝以“道府用”,并實授浙江杭嘉湖兵備道(正四品)。
或許此時的林則徐的為官經驗尚不足,加上他愛民的舉措與剛直的性格,使得他在浙江官場上鶴立雞群,與積弊重重的污濁官場格格不入,他深感孤立、失落與沮喪。
1821年(道光元年),林則徐的父親染重病在床,他便借着這個理由逃避官場,辭官回到原籍。這時的林則徐内心是矛盾的,他既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立志要做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但同時,他又厭惡官場險惡,不願于貪官污吏同流合污。
但在家人的鼓勵下,以及自己經世濟民志向的驅動下,林則徐最終還是決定再次出仕。回到京城後,在座師曹振镛的極力舉薦下,道光三年(1823)道光帝下旨授予他江蘇按察使(正三品)。
一年後,林則徐的母親去世,他辭官回籍守孝三年。道光七年,林則徐官複原職,被任命為陝西按察使,不久又遷江蘇布政使(從二品)。然而,父親也很快去世,林則徐再一次丁憂回籍。
道光十年,林則徐外放湖北布政使,三個月後晉升河道總督(正二品)。二年後,林則徐改任江蘇巡撫,正式跻身封疆大吏的行列。從巡撫到總督,林則徐花了五年的時間,道光十七年正月,晉湖廣總督。
林再往後就不用多講了,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赴廣東禁煙,開啟了他的英雄事迹。
從林則徐的仕途來看,他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七品翰林官做到正二品的漕運總督,前後才不過20年時間,升遷不可謂不快。同時,林則徐的為官曆程,剛好又是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升遷路線的一個标準樣闆,少了知縣、知州這一程序,直接以道府為起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