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守一座城一生的時間

守一座城一生的時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04:32:46

守一座城一生的時間(一生回望一座城)1

袁正祥用一生見證了烏魯木齊的城市變遷 文/圖蔡俊

每日早7點,住在農大東路311号的袁正祥都會下樓鍛煉、買早餐,再乘電梯回到19樓自己的家。這個家是近兩年新搬的,加上這次搬家,袁正祥換過四次住房,從地窩子到土平房,再從老式居民樓到現在的高層公寓,袁正祥92歲的生命曆程裡,有77年的光陰,都是在農大東路一帶,也是老一輩們口中的“鞏甯城(老滿城)”周邊度過。

很多老人都和袁正祥一樣,平和穩定地長居一處,緩緩度着靜好光陰。但袁正祥又和普通老人們不一樣,他對這一帶的熟知程度已如掌紋一般,這種感覺驅使着他,以至于需要寫一本書來紀念。近日,他的《鞏甯城今昔》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社推出的《“一帶一路”大型文化系列叢書――新疆是個好地方》出版項目,也同時将《鞏甯城今昔》納入其中。

用一生,回望一座城。袁正祥的人生,與烏魯木齊西南角這一隅息息相連,且因為《鞏甯城今昔》這本書,鈎沉出一座城市鮮活的曆史細節。

鞏甯城,是“老滿城”的古稱,這個古稱,即使老一輩的人,知道的也并不多。具體位置在哪裡,就更少有人能說得清了。經考證,這一片老城位于烏魯木齊西八裡,建于1772年。曆經時代變遷與沉澱,目前尚存的遺址,主要就是雅瑪裡克山下的新疆農業大學校園裡的一些古城牆。從1952年新疆農業大學建校之初,袁正祥就參與學校建設,也是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了解了鞏甯城的曆史,且萌生了梳理鞏甯城過往的興趣,這興趣,一直堅持了50餘年,直至鲐背之年。

因為熱愛一座城

就想了解它的曆史與過往

“這是一本相當具有史料研究價值的書。”《“一帶一路”大型文化系列叢書》主編孫春光這樣評價。《鞏甯城今昔》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鞏甯史話”,主要寫鞏甯城建城之後到城毀期間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發展和曆史變遷。下篇為“滿城書香”,講述了王震将軍及當時駐紮在新疆農業大學(時為八一農學院)的官兵,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和全校教職員工同甘共苦,在古城的廢墟上建校的故事。

這其實是袁正祥舊作的增補修訂版。2014年,袁正祥曾經出版了《老滿城史話》,嚴格意義上,《鞏甯城今昔》是《老滿城史話》的再版。孫春光說,在選擇出版這本書時,編輯們發現該書有太多史料索引,可讀性略弱,于是對索引類篇章進行了删減,眼下呈現的這本《鞏甯城今昔》,經過編輯後,更有可讀性。

“92歲高齡的老先生很令人敬重,一直筆耕不辍,在大半個世紀裡,他幾乎見證了烏魯木齊的近現代發展曆程,這本書記錄了烏魯木齊曆史的一個側面,史料很珍貴,有史學價值。”孫春光說,這些都是将這本書納入《“一帶一路”大型文化系列叢書》的緣由。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袁正祥就對鞏甯城也就是老滿城的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八一農學院圖書館做了一次大整理,幾千冊圖書亟待梳理,時任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袁正祥,偶然翻閱到一本《烏魯木齊史話》,發現内有一些關于鞏甯城的記述。

袁正祥很驚喜,因為當時很多人隻知道“八農”(民間對當時的八一農學院的俗稱)一帶也叫老滿城,對鞏甯城知之甚少,這本書像是打開了一扇曆史的門,對知識極度渴求的袁正祥一頭紮進了考古鞏甯城的熱情中。

此後的三十餘年間,但凡看到與鞏甯城有關的史料,袁正祥都會有意識地收集。在複印機與打印機稀缺的年代,他全部以手抄的方式,對這些史料進行梳理。《三州輯略》《西陲要略》《西域水道記》《清實錄》《湘軍記》《新疆圖志》等等古籍,在專業考古人士都未必能找到的角落裡,他也從不怠慢,一一翻揀。

考證的過程枯燥而乏味,但一旦有了哪怕點滴新發現,對于袁正祥來說,都是快樂而充實的。這片小小的區域,如一座小型城市,劃分為四個功能區。

以北部的生活區為例,這裡設有學校、養寄院、官鋪、糧倉、磨房等。而位于老滿城西南角的古城花園,則在當年是公館和城守營所在地。而當年,鞏甯城内官兵加上家屬16000餘人,全城大小房間有9550餘間,将這座小小的城池填充得熱鬧而富有生氣。

這些在瀚海般的史料裡零星浮現的内容,都被袁正祥詳實地摘錄出來,并親自求證。為求精确,在二三十年間,隻要有時間,他就在位于新疆農業大學周邊的鞏甯城斷壁殘垣間,拿着自制的三角木架尺,一一丈量。經他實測,鞏甯城遺址現存1300餘米殘垣,再者,南門甕城廢迹依然聳立。甕城亦稱月城,系城門外屏障,可增強防禦力。通過遺迹,袁正祥測量出了甕城半徑、城門與城牆跨度。

“鞏甯城存在了92年,于1864年被毀,距今逾150年。城内有哪些建築,所在的具體位置以及具備的功能,我都一清二楚。”袁正祥說。

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

是此生的幸福與幸運

如果說《老滿城史話》主打方向是懷古,及至《鞏甯城今昔》,對一段城市曆史的見證則集中體現在下篇《滿城書香》中。今天的烏魯木齊西南角,已經是以新疆農業大學為地标的新型現代化城區,而這一區域的建設發展過程,袁正祥那一輩建設者親眼見證并全情參與,這一段當代史,也成為袁正祥濃墨重彩書寫的一個篇章。開篇從新疆農業大學前身――八一農學院創辦人王震寫起。從首批學生的入校,到建校初期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再到教材的整理、建校時的種種艱辛等等,袁正祥從見證人及建設者的角度,做了如實記錄。作為一個記錄者,袁正祥的文筆可能過于嚴謹,以至于略顯枯燥,但作為史料,袁正祥的這一段記錄,卻極有參考價值。孫春光說,無論上篇還是下篇,這些史料都非常難得,很嚴謹,也因此“大概”“大約”這樣的詞彙都被杜絕,可見袁正祥的用心程度。

“在83歲時,我才學會電腦打字,從那時候起,我就用電腦寫這本書。”袁正祥說。這位老人完全沒有90歲老人的垂垂老态,不僅精神矍铄,且眼不花,耳也不背,思路清晰,行走自如。他在16歲進疆,如今他和愛人都年逾九旬,老兩口能夠共同見證首府半個世紀的曆史發展進程,他說“自己何其有幸”。

“想當年我們剛剛住到八一農學院這一片,哪有什麼高樓大廈,就連齊整的平房都沒幾處,每天隻能穿膠筒氈靴,因為隻有一條土路,城牆也是土塊,一到下雨天泥濘滿地,走都沒辦法走。”袁正祥的愛人說,現在一出門,到處都是高層公寓、高架橋、私家車,這讓當年年輕時的他們,想都不敢想。

在新疆農業大學圖書館工作了三十餘年,袁正祥的人生可謂與書香長相伴。他專門為新書的出版寫了一首小詩“《鞏甯城今昔》問世有感”:伫立殘垣憶逝光,悠悠歲月曆滄桑;零星史料編成集,破舊墟丘做學堂;弱冠操戈防外寇,高齡振铎育兒郎;嘔心瀝血行行字,莫負清乾盛世揚。

“回想這一輩子,能為這座城市做個見證,且有自己花畢生精力搜集齊全的史料做文字證明,也算是值得了。”坐在樓下小花園裡,望着不遠處車流不斷的高架橋,袁正祥滿懷欣慰地說。(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