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研究機構做過一項調研,員工人數增加一倍,管理難度會增加多少?
調研結果是管理難度和員工數量不是線性增長的關系,而是會随着團隊人數的提升而倍數增長。
對企業的領導者來說,管理10個人還可以面面俱到,但當這個人數上到了百人,甚至千人,管理難度會成倍的增長,不僅是縱向要管理的人員增多,還包括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協作難度也會加大。
那麼,幾十人的公司和上百人、千人的公司管理方式有哪些不同?當組織規模上升的時候,如何降低管理難度?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對于今天的圓桌論壇,我的觀點是這樣,對于不同規模的企業,我們從領導者的位置、管理工具、身份出發。
第一、領導者所處的位置。
十個人的時候,領導者需要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帶領大家往前沖就好。
這個時候,領導者是先鋒官,以身作則,沖鋒陷陣,帶領兄弟們完成任務,以單純的情感為紐帶就能領好隊伍。
上到百人以上,領導者必須在隊伍的中間,靠制度、流程和标準才能帶好隊伍。
到500人以上的公司,領導者必須在隊伍的外面,才能看好隊伍的隊形,保證方向正确。
到了千人以上的團隊,領導者就應該站在更遠的地方,用思想影響團隊。
統一思想,最重要的是統一思想的底層邏輯,這種底層邏輯和思維就是企業的文化,包括使命、願景和價值觀。
特别是價值觀的統一,有了統一的價值觀,關鍵時候,可以降低溝通成本,同時,也會降低管理的難度。
管理團隊人數越多,尤其是超過千人團隊,一定是靠文化和價值觀去引導的。
第二、領導者的必要工具。
十人以下的企業,員工既是看着領導者的眼神做事,更是看着領導者的背影做事,領導者就需要依靠人格魅力來影響大家。
到50人以下的企業,主要靠人性化管理,不需要太多制度,有事大家一起扛,同事之間的溝通很高效。
但是百人以上的團隊,領導者就需要流程和制度,包括考勤制度、人事制度、财務制度等等。
從管理流程和标準設置來說,人越多,流程就應該越清晰,标準要更明确。
十人以下,隻需要打聲招呼就好,但是超過百人要開始明确清晰的管理制度和要求,還要有清晰的組織架構,把不同的人安置在不同的架構之下,協同完成工作。
到了萬人團隊,隻有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團隊才有更好的協同性。
第三、領導者的身份。
領導者的身份随着團隊大小而發生變化。
十人團隊的領導者就是先鋒官,百人團隊的領導者就是指揮官,千人團隊的領導者是教練員,制定标準複制團隊,萬人團隊的領導者就是領袖。
總之,我們知道,企業越大管理成本越高,企業越大,管理人數越多,産生垂直隸屬關系和平行協同關系就越複雜,産生更多的交叉,就需要協調溝通,達成多方面的共識,溝通的複雜程度也會更高,内耗也越大。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我在投資選項目的時候,除了看産品技術是否可行,市場是否有需求,能否商業化之外,更多還要看企業家、高管團隊,是否有管理能力和學習進化能力。
管理能力不隻是體現在産品能否做大、技術更新叠代上,還有就是團隊擴充之後,企業的文化、價值觀、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
否則隻是投資了一個好技術、好産品,無法大規模地複制、商業化,最後隻能是投資失敗。
管理難度在于企業文化滲透和目标傳達層級越多,衰竭越多。
當企業家能在公司叫出每個員工名字的時候,這個時候,企業文化滲透和目标傳達比較容易。
但是當你無法叫出每個員工名字的時候,企業文化滲透和目标傳達的效果就不好了,就像我們在管理培訓中的“傳聲筒”遊戲,經過多人的傳遞,一句話最後往往是面目全非。
我們投資除了進行财務、客戶合同的盡調外,還會參加管理會議,發現企業是否有“四類割裂”的問題:
1、高層與基層的上下割裂:企業戰略目标在向下傳遞的過程中失真。
2、公司與市場的内外割裂:指外部市場環境中的技術更替和客戶需求變化快,為了應對外界的變化,組織的打法能不能進行頻繁的調整。
3、企業部門間的左右割裂:不同産品線、不同業務部門協作是否順暢,俗稱部門間有“牆”。
4、在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前後割裂”,指目标規劃和執行計劃中,缺少必要的監督、反饋和調整,導緻執行走樣,不能落地。
當然,随着員工人數擴張,管理難度會增加這是必然的。
我以往在企業中就經常碰到過這個問題,因此企業家就必須有意識的學習和使用成熟的管理工具,常用管理工具有KPI、PDCA、BSC平衡計分卡、OKR、阿米巴等等。
近年很多公司采用OKR,又稱“目标與關鍵結果法”,像英特爾、谷歌、字節跳動、萬科等公司都在使用。
具體來說,谷歌公司對OKR有三層定義。
第一種叫「承諾型OKR」,代表着每個人必須完成的目标;
第二種叫「願景型OKR」,在員工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之外,自主思考一些更加長遠、支撐公司願景的目标;
第三種「聯合OKR」,跨部門的員工坐在一起,基于對用戶,還有對公司願景的理解,共同讨論下一步的行動,并且在形成方案後一起制定OKR,目的是讓每個部門跨部門合作:對齊大目标,落實小目标!
不斷地學習成長,引入先進管理工具的思維才可能降低企業管理的難度,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最後是資深企業家、單仁行專欄作者士老帽老師的看法。
今天的話題,是在探讨一個問題,扁平化管理與垂直化管理的意義。
扁平化管理是以做事為核心:有沒有,能不能實現目的,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出發點。
垂直化管理是以人為中心:人與事要相得益彰是關鍵,要最優化組合,體現效率與價值。
所以呢?
經營管理中,留住人才,發揮其才能,是領導能力的集中體現;用好制度,做好統籌,實現邏輯與環節的閉環,是達到結果的手段方法。
管理人員應該是4:3:2:1的比例,從基層、到初級管理,到中級和高級管理者。
這其中包含招聘人員、開除不适宜人員、組建團隊與團隊擴展,也包括企業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組織能力,代表管理者的胸懷、願景與自我修煉。
俗話說“有道無術尚可術,有術無道止于術”,無論什麼樣的企業頂層文化設計,都離不開員工關懷。
一家公司價值觀是人性,就是做人的基本标準,就是不斷地激發人的責任、價值與願景,最終實現自我管理。
今天的企業發四份薪水:一是時間薪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能力薪水,得有儲備;三是績效薪水,多勞多得;四是潛能喚醒,未來可期 。
從上面的意義出發,管理者要懂得,提升忠誠者的能力,賦予有能力的人以忠誠,如此而已。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