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那麼多茅草屋,
為什麼這座最特别?
——當然因為詩!聖!杜!甫!
杜甫草堂位于青羊區草堂街道草堂社區,這裡曾是“詩聖”杜甫在成都的居所。
杜甫,字子美,出生于河南鞏縣的一個仕宦家庭,他自小就聰穎敏慧,志向高遠。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攜家眷逃往蜀中,在這條凄風苦雨、險象環生的“逃亡之路”的盡頭,是“喧然名都會,吹箫間笙簧”的成都。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的“精神家園”,在杜甫所有紀念地中影響最大,正如現代詩人、學者馮至先生所說:“人們提到杜甫,盡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但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孰料杜甫在任内僅半年,就被迫辭官,攜家屬離開了成都,再度踏上漂泊之旅。後來在由潭州(今湖南長沙)去往嶽州(今湖南嶽陽)的一艘小船上,杜甫走完了他風雨飄零、凄風苦雨的一生。
杜甫離開草堂後,草堂便漸漸荒蕪。公元901年,對杜甫充滿崇敬的大詩人韋莊,應西川節度使王建邀請,來成都做西蜀奏記。
第二年,韋莊沿着浣花溪尋得草堂舊址,當他看到昔日詩聖的居所卻成“台荒絕四鄰”的景象時,不禁悲從中來,于是決定在舊址上“誅茅重做草堂”。
根據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傳》中的記載,韋莊不僅“誅茅重做草堂”,而且還自己也在草堂中居住。韋莊重修的這間草堂保存了近170年,但韋莊“思其人而成其處”的作為,給後世樹立了榜樣,後人争相仿效,使人們“萬古隻應留舊宅”的願望得以實現。正是因為韋莊,成都杜甫草堂這塊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方聖地才得以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
後來,明清兩朝都有重新修葺草堂,形成了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和工部祠五重主體建築貫穿中軸線的格局,園林面積也進一步擴大,增加了水檻、花徑、獨立樓等景觀,一直保存至今。
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迹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如今,杜甫草堂也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
在草堂内各廨堂之間,回廊環繞,别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好一番秀麗風光。草堂内還有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據說楠樹是杜甫最喜愛的樹木)、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雲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既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也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迹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在杜甫草堂還流行着這樣一個習俗,那就是“人日遊草堂”。每年的“人日”,也就是正月初七這一天,成都人民都會到草堂遊覽祭拜,憑吊詩人,揮毫吟唱,希冀杜甫精神薪火相傳。這種獨特的民俗活動,也讓成都杜甫草堂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