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寺,俗稱前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動在此舉行。普濟禅寺始建于宋朝,為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刹。普濟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規劃布局和建築設計上獨具匠心,是中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一、基本介紹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鹫峰南麓,創建于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诏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十年動亂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壞。1979年,國家重視名山修複,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今殿堂樓閣,已修葺一新。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遊者絡繹不絕。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動在此舉行。另為農曆的2月19,6月19,9月19為廟會,在這時候去可能更加有趣。當地氣候适宜,十月份時最高溫度為26攝氏度,最低溫度為12攝氏度。
二、景點景觀
1、禦碑殿
禦碑殿,在山門内,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禦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禅寺曆史沿革,立于3.5噸重的赑屃上,赑屃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2、鐘鼓樓
鐘鼓樓,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内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餘公斤,鑄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衆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說的“晨鐘暮鼓”。
3、天王殿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坐,一手拿一隻布袋。據說他能将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慈顔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以勸人們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态度對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彌勒菩薩後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将之首,常于東、南、西三州巡遊,守護伽藍,屬護法神。兩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衛士在維護法門,他們是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天王,各自手裡拿着法器。殿後有香樟8株,直徑0.8-2米多,植茂蓋庭。
4、大圓通殿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别号,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黃琉璃頂,九踩鬥拱,門心闆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欄闆,台中有鋼鼎爐,高約4米,上鑄,“普濟禅寺”、“千秋寶鼎”、“光緒辛醜(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樣。殿内正中端坐着高達8.8米(毗盧觀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着她的門徒善财和龍女,神态天真活潑。
5、法堂
法堂,面寬5間,重檐歇山,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收藏着萬卷經書。兩側又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于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樣排列,把中國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賓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國”棗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再兩側東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來僧人、接洽佛事之處,西首也是客堂。
後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資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6、方丈殿
方丈殿,5開間,殿内陳設清淨,簡樸大方。殿東首為庫房,殿西現為普陀山佛教協會辦公室。
7、功德殿
功德殿,在寺最後,是佛教信徒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設齋堂、僧舍等。 普濟寺内有龍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雲霧佛茶的上品泉水。過去在附近設有茶室,招待香客。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