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落地之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有效減輕。與此同時,高中教育階段的減負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之中。
1月10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評價指南》),從辦學方向、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校管理、學生發展等5個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辦學質量的評價标準,着力克服普通高中辦學中“唯分數、唯升學”傾向,切實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加快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
《評價指南》細化了18項關鍵指标和48個考查要點,涉及不給年級、班級、教師下達升學指标,不将升學率與教師評優評先及職稱晉升挂鈎,不公布、不宣傳、不炒作高考“狀元”和升學率,等等。這些規定都有助于轉變高中教育階段的辦學理念,督促部分學校把重心放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上,而不是一味追求考試成績。
自去年7月“雙減”政策公布以來,基礎教育的面貌煥然一新,公衆對教育的預期和認識也在逐步調整之中。顯然,高中教育也應該和“雙減”的精神相适應。
如果小學、初中不補課,結果到高中“加倍奉還”;如果小學、初中不排名,結果到高中“變本加厲”,此類局面一旦出現,無疑會影響“雙減”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實際效果。
去年3月,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提出不單純以升學率對教師進行評價,不公布、不炒作“狀元”和升學率等,為此次《評價指南》的出台做了鋪墊。政策的循序漸進、逐步落實,也構成了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減負”的閉環,讓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無縫銜接。
高中教育有不同于義務教育的特點,在辦學實踐中也衍生出普職融通高中、綜合高中、學科創新高中、國際高中和藝術體育特色高中等多樣化的辦學類型。因此,在對高中教育進行評價時,也應當避免“一刀切”,保障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對此,《評價指南》有細緻的規定,提出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外部評價和自我評價、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四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并切實防止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學校的做法,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可能出現的“教育内卷”傾向,讓學生、家長、老師、學校都從“唯分數”“唯成績”的重壓之下解脫出來,更注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價值塑造、創造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高。一言以蔽之,就是讓教育回歸以人為本。
從“雙減”到《評價指南》發布,上述教育政策導向是一脈相承的,是對教育理念整體性的糾偏和重塑,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系列政策形成的組合拳,也讓公衆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舉措切中要害、求實務本,但落地後具體的效果如何,還要看各方能不能積極配合。因此,家長、老師、學校應該一起轉變觀念、調整姿态、形成合力,共同為孩子們打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責任編輯:李勤餘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張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