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數是語言技巧之一。為修辭學中辭格之一種。為了增加語言含蓄的意味,在一定的言語環境裡,利用數字之間的關系,用加、減、乘、除的方法,把一個大的數字拆成幾個小數字,或先将某個字諧音為數字,然後順勢将其拆成小數字來說的一種修辭方式。
早前的霸道總裁網文中,作者為了突出人物的高深莫測,與衆不同,在對他們的神情舉止中總是會這麼形容:“他似笑非笑的表情/眼神/其他中,透露着三分涼薄,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那時候的我們不懂這其實是種修辭手法,也不明白原來真的有這種表情。
析數這種修辭方法古已有之,上述表情的描寫也就是把十拆成小數三三四來說。許多我們熟悉的詩詞讀起來頗有趣味,也都是用了這種修辭手法。
比如: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轼《水龍吟》)
根據所采用的方法,析數可分為5類:
(1)加法析數。
例1:年來六十增三歲,卻憶去年趨盛會。(王之道《玉樓春》)
例2:暗問夫婿年幾何,五十年前二十三。(魏慶之《詩人玉屑》)
例1“六十增三歲”表明自己已經六十三歲了。
例2中洞房花燭之夜,年邁的新郎面對新娘的詢問,巧用析數含蓄地表明了自己七十三歲的年齡。
(2)減法析數。
例3:柔腸一寸,七分是恨,三分是淚。(黃孝邁《水龍吟》)
例4:較香山,七十欠三年,吾衰矣。(吳冰《滿江紅》)
例3中“一寸”即“十分”,把“十分”拆減為“七分”和“三分”,詞人雖說“七分恨、三分淚”,其實哪裡能分得清是遺憾多一些還是傷心多一些,兩者糅合在一起,寫出了柔腸寸斷的傷痛之情。
例4中“七十欠三年”表明自己已經六十七歲了,但與同齡的白居易(即香山)相比,自己卻沒什麼成就,表達出人生苦短、事業難成的感歎。
(3)乘法析數。
例5:①“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歐陽炯亨《南鄉子》)
②三五二八時,千裡與君同。(南北朝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
例6:正見當垆女,紅妝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例5①“三五夜”其實就是“十五日夜晚”,表達者不直接說,而利用乘法将“十五”分解為“三”和“五”,既含蓄又充滿詩意。
②二八,是指十六日夜晚。十五十六日,一月圓光滿時,我與您雖然相隔千裡路,卻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裡。
例6中“年方二八”即十六歲,古典詩詞常用“二八佳人”來形容女子年輕貌美。
(4)除法析數。
例7: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年水流三年旱,三年蝗蟲鬧災殃。(鳳陽民歌)
例8:二十七分錢分三處擺,九文九文又九文。(民歌《劉三姐》)
例7先總說“九年荒”,然後将“九”拆為三個“三”:三年水災、三年旱災和三年蝗災,既道出了鳳陽貧困的原因,也暗含着對統治者的諷刺和批評。
例8是老艄公和劉三姐初次見面時所說的話,将“二十七”析解為三個“九”,“九文”是“久聞”的諧音,表面上是說錢的擺法,實際上是說久聞對方的大名,巧妙地把析數和雙關合為一體,充滿了聰明才智和幽默情趣。
(5)加法和乘法混合析數。
例9: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 (上聯)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下聯)
乾隆五十年,在千叟宴上,有一老者年高一百四十一歲,乾隆以此為題出了上聯,紀曉岚稍加思索,對出了下聯。上聯中“花甲”即六十歲,“花甲重逢”則是“一百二十歲”,“三七歲月”即二十一歲,因此合起來是一百四十一歲;下聯中“古稀雙慶”即兩個七十相加為一百四十歲,再多“一度春秋”,合起來也是一百四十一歲。上下聯均采用加法和乘法析數将年齡蘊含其中,意思相同,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聯。
你還知道有哪些詩詞用了析數嗎?歡迎在留言區進行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