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裡,獨眼的,大多是狠人。
複聯裡的神盾局局長尼克·弗瑞。
EVA 裡的绫波麗。
《殺死比爾》裡的女護士殺手。
今天香玉就跟大家聊聊,一個真實的獨眼狠人——
《私人戰争》
A Private War
這是一部傳記片,影片的主人公,名叫瑪麗·科爾文。
她是在英國《星期天泰晤士報》供職 27 年的戰地記者,被稱為「獨眼女俠」,56 歲時死于叙利亞内戰的一場沖突裡。
(瑪麗·科爾文 真人)
單看海報,你看得出飾演科爾文的是誰嗎?
是《消失的愛人》裡的裴淳華。
裴淳華為了這個戰地女記者的形象,做了很大的突破,宣傳采訪時依舊明眸皓齒美豔動人。
到影片裡,就自帶粗粝的酷勁兒。
裴姐這次奉上了令人戰栗的演技,不僅外形神似,更還原了科爾文蒂低沉渾濁自帶硝煙味兒的嗓音。
幾次情緒高點的戲,都演的很贊。
甚至還有一場正面全果的戲,極盡展現了她的彷徨焦慮和不安,非常震撼。
裴姐也憑借該角色拿到了金球獎提名。
本片另一個重要演員是《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他飾演女主科爾文的攝影搭檔保羅·康瑞。
多南蓄上了大胡子,讓人一下子沒認出來。
總體演技四平八穩,但其中有一場哭戲很動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由女神查理茲·塞隆擔任制片人。
說回女主瑪麗·科爾文本,這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女人。
1986 到 2012 年的 26 年間,她的身影幾乎出現在地球上所有戰區,東帝汶、利比亞、科索沃、伊朗、車臣、伊拉克、叙利亞......
她為英美主流媒體提供了無數條戰争報道,也因此與諸多政治人物成為朋友。
失去左眼後,她戴上眼罩,像個加勒比海盜,人稱「獨眼女俠」。
生活上大大咧咧,曾經有一次她離開家忘記挂電話,回來後收到 37000 美元的賬單。
超級愛漂亮,上戰場都要帶着珍珠耳環,指甲塗成大紅色,喜歡穿 Prada 等奢侈品牌的衣服。
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曾送給她一副雙排珍珠項鍊,她常常佩戴。
她最出名的,是防彈衣裡穿着意大利高端内衣品牌 La Perla 胸罩。
「我想着,要是哪天有人從壕溝裡拉出我的屍體,我要讓他們驚豔一下」
影片講述的,是她 44 歲到 56 歲之間的人生經曆,起始點是她失去左眼,終點是在叙利亞内戰沖突中被炸死。
在我看來,導演選擇的這個時間點很有趣。
44 歲之前的科爾文,是個年輕貌美身強力壯,突破了女性職業天花闆,拯救了數千戰争平民的女英雄。
她出生于美國紐約一個無憂無慮的中産家庭,大學上的是耶魯,從海洋生物學轉專業到文學專業。
一畢業就到知名新聞媒體的國際部工作。
她喜歡浪漫自由的巴黎,就去了。
但不久之後,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世界遺忘的戰争角落。
東帝汶事件令她蜚聲國際。
1999 年,東帝汶公投從印尼獨立,政見不同的兩派爆發武裝沖突。
當時印尼武裝組織,包圍了 1500 名婦女和小孩。
因為太危險了,有 22 名的各國記者相繼離去,科爾文卻留了下來,報道了現場狀況。
四天後,1500 名婦孺被安全撤離,而科爾文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
在當時的國際新聞界,她就是活着的傳奇。
然而 44 歲之後的她,經曆了三次婚姻,兩次流産,并失去左眼。
當時,斯裡蘭卡已經對外封鎖報道長達 6 年。
她好不容易獲得采訪機會,卻被政府軍士兵用榴彈炸傷,肺部和胸部受損,左眼炸毀。
但就是在這樣嚴重的傷勢下,她趕在截稿日,寫成了 3000 字的報道。
多年身處戰場,她患上了戰後創傷綜合征(PTSD)。
常常出現幻覺,看到戰争中死亡的小女孩,就躺在她家卧室的床上。
她瘋狂地抽煙和酗酒,以期逃脫腦子裡那些殘酷的戰争陰影。
而影片聚焦于 44 歲之後的科爾文,在我看來就不僅僅是向衆人介紹一個女英雄那麼簡單,它試圖講述的,是「成為英雄的代價」。
這是一個悲劇的内核。
同你我一樣,她不過是一介普通的肉身。
本來可以頂着名校畢業生的光環,去巴黎過光鮮的生活,但她主動選擇面對世間最殘忍的真相。
她會跟我們一樣脆弱、焦慮和痛苦。
害怕變老,也害怕就這麼死了。
她那麼愛美的一個人,失去左眼後,會在公共場合會不由自主地擋住眼罩。
男友對她說「你曾經那麼漂亮」,從心底擊穿了她。
沒有誰,天生就适合當英雄,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忍耐力。
這樣的戰争場景,擱我一次就頭疼夠了,她幹啥一次又一次去找罪受?
我想,應該是巨大的同理心。
雖然客觀上她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的重要一員,但她主觀世界裡,并沒有攪動世界風雲的野心,成為什麼大人物。
她隻是對挖掘戰争的真相,感到「有義務」。
伊拉克戰争裡有美國的參與,年輕的記者問,「我們是否在宣傳一場假的戰争?」
對于科爾文來說,這不成一個問題。
一場戰争的正義與否,使用了什麼武器和戰略,對她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那些無辜的平民在哪?
「戰争對于政府沒有那麼可怕,因為政府官員不會像老百姓那樣受傷或死亡」
或許在她眼裡,戰争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正義的,赢的永遠是雙方的高位者,輸家永遠是底層。
所以在斯裡蘭卡時,反對派領袖希望她能在國際媒體上傳遞「求和」信息,她表示不感興趣。
她隻想知道,本該救人的食物和醫療物資去哪裡了?
科爾文曾經說過,「我并不是典型的戰地記者,因為我注重的是戰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訴人們戰争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幾個世紀過去了,戰争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戰場上依舊炮聲隆隆,血肉橫飛;戰場外妻離子散;交戰雙方都不肯公開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戰争證人。」
這樣看來,她最後的選擇也順理成章。
當時叙利亞政府在對一片包含 28000 平民的地區進行轟炸,對外宣稱是在打擊反對派武裝。
科爾文在戰場,對全世界進行了一次語音連線直播,拆穿了叙利亞政府的謊言。
但也就是在直播不久後,所處的建築遭到轟炸,她被掩埋在掉落的碎石之中。
科爾文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士兵,卻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保衛了更多的人。
她擋在前方,看到了一切,所以我們才不用去面對這些痛苦。
人類至今都沒有擺脫戰争暴力的陰影,地球上大大小小的角落裡,至今還回蕩着綿延不絕的槍炮聲。
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了這個世界的正義與和平,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
英雄這個稱号,或許都不足以配得上他們的付出啊。
助理編輯:春大鲸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