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題解】
高鼎,字象一,大約生活于清朝鹹豐年間。浙江杭州人。他的創作多是描寫自然景物的詩。
【解讀】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早春二月,天氣轉暖,山間、溪旁、原野,草都一股腦兒鑽了出來,大地又換上了嫩綠的春裝。知春的莺兒,在芳草茵茵的山野,在春花初放的枝條上,清脆地叫着,自在歡快地飛舞着。堤壩上楊柳垂下長長的枝條,抽出了嬌小淡黃的葉芽兒,柳絲貼着溪流堤岸拂動,那嬌羞勁兒就像陶醉在春煙濛濛的景色裡。〕
“草長莺飛”,寫出了陽春二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長”,寫草的生命力和生長的茂盛之狀。“飛”,言莺的舞姿,寫出了莺飛舞于山野、樹林的形象美。“草長”是動态描寫,但在“莺飛”的襯托下卻是靜态的景象,并為“莺”的歌舞提供了一個生氣盎然的綠色背景。“長”助“飛”勢,“莺”的高歌曼舞之态就更為形象動人。“二月天”的陽春美景,在“草長莺飛”中來到了“村居”之處。
次句的“楊柳”映首句的“草”、“莺”,“楊柳”、“草莺”是對“二月天”的具體描繪。“拂”,寫長長的柳絲擦着堤岸擺動輕盈優美的動态,它緊承首句的“長”與“飛”字。“楊柳”在堤岸上輕“拂”,“草”在大地上生“長”,“莺”在天空中“飛舞”。這樣,上有飛“莺”,中有拂堤“楊柳”,下有長“草”,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立體畫與無聲的詩。“春煙”,指春天空氣中淡淡的霧霭。“草莺”、“楊柳”構成了陽春美景,“春煙”烘托着“草莺”、“楊柳”。同時,“春煙”又照應了“二月天”,言外意是:隻有陽春二月,才有“春煙”美景。上聯的詩意主要集中在“醉”字上,“醉”是陶醉、迷醉之意。一個“醉”字出神入化,迷醉于“春煙”的不隻是“楊柳”,“草莺”又何不因“春煙”而“醉”呢!
上聯,點明了題目,寫出“村居”處的一片融融春光,寫盡了山野綠茵的自然美。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陽春二月是最美好的時節,兒童們在校早早地完成了作業,高高興興地回家來。孩子們陶醉在陽春的美景之中,趁着“東風”吹得歡,急急忙忙擎着風筝來到野外,跑進大自然的懷抱,放開線輪兒讓“東風”把“紙鸢”送向很高很高很遠很遠的地方。孩子們凝神地望着,歡呼着,跳躍着。〕
“兒童”是在“春煙醉柳圖”中極為可愛的形象。“兒童”在“草長莺飛”的映襯下,顯得更稚氣,淘氣,像莺兒那樣活潑,像莺兒那樣載歌載舞,自由自在。“歸來早”對“二月天”,孩子們為陽春二月的美景所陶醉,才散學“早”歸。“早”,既指書讀完得早,更指到傍晚的時間還早。“早”和“醉春煙”相容,“楊柳”“醉”,孩子們更“醉”,盼着放學,渴望“早”歸。“早”歸是被“草長莺飛”逗得“早”,是被“楊柳春煙”迷得“早”,“早”蘊含着興趣、愛好與歡樂。“早”逼真地寫出了“歸來”路上,蹦蹦跳跳,踩着草兒,搖着柳枝——聰明頑皮的兒童形象。
“東風”為四季風之首,這裡喻興旺繁榮景象。“東風”承上聯的“草莺”、“楊柳”,沒有“東風”就沒有大自然的“草莺”、“楊柳”。“長”、“飛”、“拂”三個動詞,也都貫注着“東風”,“草長”、“莺飛”、楊柳“拂堤”意在舞“東風”。“東風”,并呼喚着後文的“紙鸢”。“紙鸢”緊承第三句的“兒童”。詩人通過不同視角的描寫,使詩的主人公“兒童”的形象愈來愈鮮明,生動。第四句的“忙趁”最有詩意,孩子們唯恐失卻“東風”,又唯恐浪費一點兒黃昏之前的寶貴時間,因而“早”歸。“早”中寓“忙”。“忙”将孩子們在野外“放紙鸢”的緊張情狀寫得逼真傳神。“趁”字,生動地寫出了孩子們凝神捕捉“東風”的形象與神氣。“放”字,傳出了風筝上天後孩子們心中的歡樂。詩的結句中“忙”、“趁”、“放”三詞,筆觸細膩逼真地刻畫了“兒童”的内心世界,使詩中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我們仿佛聽到了“放紙鸢”的孩子們童聲稚氣的呼叫,嗅到了春草的芳香,與泥土醇厚的氣息。
【綜述】
這首詩描繪了農村初春明媚的風光,和兒童們“忙趁東風放紙鸢”的有趣情景,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的春天,對恬靜的村居生活,對天真稚童的喜愛之情。
詩的語言清新,格調明朗,突出了早春“草長莺飛”、楊柳“拂堤”、煙霧迷濛的特點,勾畫出了一幅秀麗的“村居春景圖”。
詩人觀察細緻,筆觸細膩,着意刻畫了一群天真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忙趁”二字尤為傳神,活畫出了貪玩孩子們的活潑情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