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是個偉大的綜藝節目。
但我或許,已經不再需要它了。
這是我近一個月看《奇葩說6》的過程中,腦袋裡不時跳出的想法。
出現一次兩次,很正常。
可如果是,每期都跳出好幾次呢?
當每期開場,馬東和本期嘉賓插科打诨時;
當每期辯題揭曉,然後來上一段小品時;
當每期開始正式辯論,每隊選手都在綜藝梗和煽情範兒中間來回切換時……
于是,作為《奇葩說》的超級死忠,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再需要它了。
老實講,到目前,第六季的質量,的确是回暖了的。
對比過去三季,能清晰看到馬東和他的團隊,勉力維持的如履薄冰:
從導師團的求量不求質開始,第四季太辯論,第五季又太綜藝。
到第六季,終于稍稍轉回了《奇葩說》的最初設定。
即找到辯論和綜藝的那個平衡:
在“我們是嚴肅的辯論節目”,和“這個節目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之間來回遊走。
回歸初心的意願有多迫切?
第六季甚至官方海報連人頭都不擺了
這或許,就是第六季口碑回升的主要原因吧。
但從我個人角度,對《奇葩說6》的态度,不是欣喜,也不是失望。
而是,無感。
這才是最讓我心中一驚的。
靜下心,回想已經播出的10期,這無感最直觀的體現,應該是我對辯題的态度。
每看到一期的辯題,我的第一反應都是:
這個辯題,有那麼值得辯麼?
随便截兩個,我現在看到,心中依然充滿問号:
辯這樣的題目,意義在哪呢?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也是這樣的感受,但這種辯題的“無意義論”,其實從第四季就已經出現了。
回憶一下:
第四季的“和老闆打電動要放水嗎”、“在職場要不要當邀功精”、“要不要給孩子一鍵定制完美人生”、“被誤會走後門,要不要澄清”、“親戚不把自己當外人,我要不要jue回去”;
第五季的“熬夜傷身,但使我快樂,還要不要熬”、“第一次去男友爸媽家吃飯,要不要主動幫忙洗碗”、“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傷的水,你要不要喝”、“生活在外地,我過得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
以上我随機選出的辯題,你們覺得,值得辯麼?
作為話題,随便聊聊,沒問題。
但作為辯題,煞有介事地争個輸赢,沒必要吧?
作為死忠,我其實特能理解《奇葩說》後來的那些變與不變。
辯題太過迎合大衆?真人秀環節略顯生硬?贊助商直接冠名隊伍太赤裸?
馬東開場和男神女神尬聊越來越雞肋?導師人多嘴雜且發揮參差不齊?
這些變與不變背後,是我等看客,與馬東們出發點的根本不同:
我們的第一标準,是把節目做出彩;而馬東的底線,是讓節目活下去。
我不想再繼續吐槽節目,或者分析馬東的風雨創業史了。
是啊,對《奇葩說》無感了,也能理解它怎麼成為現在這個模樣。
可我心裡還是隐隐覺得,節目的變或不變,不是我不再需要它的那個根本原因。
或者換個角度,問問自己:
5年前,是怎麼喜歡上《奇葩說》的呢?
14年,第一季《奇葩說》,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現在綜藝世界的。
粗口、吐槽、智慧、傲嬌,滿屏都是真性情,滿眼都是新鮮感。
“馬曉康”也好,馬薇薇範湉湉肖骁顔如晶也罷,現在回想,我當時有多喜歡《奇葩說》?
第一季結束後,我把全部26集下載到平闆裡,坐車時看,吃飯時看,蹲廁所時還看。
反正有事沒事,随便點開一集,就看得津津有味。
而就在剛才,我又點開第一季,懷舊的感覺當然還在,看到那些還在節目或已經離開的熟悉面孔,也還是會稍稍感慨。
不過,另一個感覺也很直觀:
事實上,第一季的辯題層級,也并沒有比如今的第六季高出多少。
比如,“領導傻×,要不要告訴TA”、“分手後還能不能做朋友”、“早戀該不該支持”、“結婚在不在乎門當戶對”。
這些辯題好像也同樣,沒那麼……值得辯吧?
甚至像“異性閨蜜是不是謊言”這個題,和第六季上周六那期“該不該介意另一半有異性soulmate”,好像聊的,也接近同一件事兒吧?
所以,我似乎也找到了那個根本原因:
節目本身,當然有妥協,質量呢,也有下降。
是,《奇葩說》一直在變。可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14年那時候,我開始陷入第一份工作的瓶頸期。那種挫折感和迷茫感,好像比剛畢業進入社會時更強烈了。
有時覺得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有時又覺得一片灰暗。
這個檔口,《奇葩說》的出現,一劑良藥一縷曙光也好,或者,單純一個逃避現實的溫柔鄉也罷。
總之,對我來說,它來得太是時候了。
如蔡康永下面這樣溫和堅定的表達,每次看到,都還是心裡一暖。
截圖來自網絡
可生活,總要自己去過。
時間向前走,換工作,甚至換城市,幾年來,迷茫或許還在,但怯懦也在漸漸消失。
這其中,《奇葩說》是對我起到了不少幫助的。
它讓我更堅持自己的夢想,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更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尤其是六季一直都在的蔡康永。
5年來,《奇葩說》經曆着鋒芒畢露到棱角磨平,蔡康永的溫潤與堅定,倒是一直都在。
我記得第一季,當劉思達當衆表白包江浩時,他立刻表達了,對于選手們太過暴露自己的擔心;
我記得第二季,在辯題挑戰到自己的道德底線時,他會回避勝負,翻轉自己的立場,為了不給年輕人以負面影響;
我還記得,《奇葩說》導師們少有的真情流露,幾乎都來自蔡康永。他會放下身段央求高曉松回來,他會罕見地講自己的故事希望年輕人少留遺憾,在這兩季節目勝負心越來越強的趨勢下,他一直是那個視節目影響高于一切的價值觀擔當。
到第六季第5期,“該不該996”的辯題——我本來對這種已經涉及違法的辯題嗤之以鼻了——當其他三個導師都在大談你不得不996時,隻有蔡康永堅定地站在了反面。
可是,當《奇葩說》隻剩下蔡康永這一個吸引力時,我或許,真的就沒有那麼需要它了吧。
尤其是,這一季讓我開始覺得:
當過去代表少數的《奇葩說》,某種程度上開始成為主流時,它對社會主流的排斥,開始變得越發理直氣壯了。
這種理直氣壯,或許才是《奇葩說》真正開始偏離自我,遠離初心的那一面。
這季表達了一些主流觀點的新選手儲殷,
在節目中被塑造成了異類式的存在
應該說,蔡康永是我最初會去看《奇葩說》的原因。
5年裡,給我最多啟示和感動的,是蔡康永。
而現在覺得,不再需要《奇葩說》,其實,也是因為蔡康永。
為什麼?
還是14年,《奇葩說》還沒開播,《康熙來了》還沒收官。陳文茜在微博裡寫:
有學生對蔡康永說,自己從小看康熙,但現在覺得不好看了。他是這麼回答的:
如果節目不再帶給你快樂,這表示,你長大了。
也是你該離開它的時候了。
現在《奇葩說》對我,也是如此吧。
肖骁在這季剛開始時,提到了那些離開節目的老奇葩。
範湉湉去追影後夢,馬薇薇選擇遠離是非中心,陳銘也在功成名就後離開。
有時候我也在想,雖說無論離開還是留下,都是可以理解的個人選擇。
但事實上,第六季的肖骁、顔如晶、黃執中,也的确在原地踏步中,漸漸失去TA們往常的魅力。
對參與其中的選手,和圍觀節目的我們,或許都是這樣吧:
隻有放手,才能實現個人真正的成長。
我這樣說,當然不是在鼓動各位都不看《奇葩說》了。隻是覺得,現在很多對它的失望,其實都來自大可不必的高預期。
最後,想起特别好玩的一個感慨。
我常常在評論區、彈幕和朋友圈看到這樣的《奇葩說》觀後感:
看完選手和導師們引經據典的辯論,明天開始,我也要好好看書/學習/進步啊!
這種激勵感,應該是過去幾年很多人追看《奇葩說》的一大原因吧。
但說實話,環顧四周,真的被一個節目激勵到改頭換面、奮發圖強的,又有幾個人呢?
什麼時候,你不再需要被《奇葩說》來刺激上進心了。
那個時候,你才真的長大了,真的成熟了。
這長大,可以是更自律地工作,更享受地生活;
這成熟,也可以是認清了自己,并與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所以,《奇葩說》是個偉大的綜藝節目。
但我明白,自己已經不再需要它了。
謝謝《奇葩說》的一切。
祝好,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