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15:59:48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1

作者:水雲初靜

中國的月亮不比外國的圓,但是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美。

千百年來,中國人總是對挂在天邊的那一輪明月情有獨鐘。

古往今來,寫明月最多,寫的最好的人,一個是李白,一個是蘇轼。

然而,寫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肯定是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開篇的小序,蘇轼交代了寫詞的時間和緣由,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甯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農曆丙辰年中秋佳節。

根據我們現代人的思維,這首詞寫的如此纏綿深情,肯定是為懷念一位紅粉佳人所作,但蘇轼點名“兼懷子由”,衆所周知,子由乃是蘇轼的弟弟蘇轍,字子由。

古人懷念兄弟的詩詞作品有很多,比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白居易的“遙聞旅宿夢兄弟,應為郵亭名棣華”......

但是像蘇轼這樣想念兄弟,以緻于分不清天上人間的是絕無僅有的。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2

我們都知道蘇家三父子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蘇轼和蘇轍兩兄弟更是才華相當,兄弟情深。

蘇轼比蘇轍大兩歲,兄弟兩人從小一塊兒生活,一塊兒學習,長大後又一起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且雙雙高中,直到兩人步入仕途之前,從來沒有分開過。

真是堪稱“兄弟版”的青梅竹馬,比翼雙飛!

這一次,蘇轼因為和當政的“變法派”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主動上書朝廷請求外放到山東密州做官,就是因為蘇轍當時在齊州任職。

可是,根據當時宋朝的法規,官員之間沒有朝廷的允許,不能私自見面。

所以,即使齊州,密州同屬山東境地,相隔僅有幾百裡之遙,蘇轼蘇轍兄弟二人還是長達七年未能見面。

這一年,也是蘇轼在密州任職的最後一年,期滿之後,他不知道下一次将被派往哪裡,那時候,可能兄弟兩人就更難見面了。

在這個本該阖家團圓的中秋之夜,蘇轼的身邊雖然有許多的朋友,聚在一起,舉杯暢飲,歡度佳節,也因此,他各更加思念家人,尤其是弟弟蘇轍。

朋友們喝酒喝到天亮,蘇轼也喝得大醉了,看着天上格外皎潔圓滿的明月,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從屈原的《天問》開始,古人似乎總愛像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這種玄妙的,絕塵的,甚至是無解的大問題。

李白就有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3

蘇轼的這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既是和李白問的是同一個問題,也是化用了李白的這句詩。

不過,李白問的比較平靜,比較舒緩,蘇轼問的更加迫切,也更加關注。

因為李白隻是喝酒時,無意中一擡頭看見了天上的月亮,故萌生“一問”;而蘇轼是想飛到天上去,去月亮上的嫦娥的廣寒宮裡看一看,因此,他急于知道答案。

隻是,這個問題哪裡又有答案呢?恐怕月亮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更何況也不知道天上的今天是哪年哪月,我想乘着清風回到天上去,可是又怕高處不勝寒冷。

伴着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哪裡比得上人間美好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句又是化用的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4

蘇轼就是這樣,眼看就要飛到天上去了,筆鋒一轉,就又穩穩地回到了人間。

醉酒的蘇轼,想擺脫蘇轼的煩惱,諸多的不愉快,因此幻想自己可以飛到天上,做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神仙。他在後來的《赤壁賦》中也表達過這種思想:“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轼是儒家弟子,可是他又崇尚道學和佛學,這種“望月登仙”的思想,就是受道家“超然物外”的影響。

但蘇轼畢竟是儒學大家,儒家是入世的,他雖然“大醉”,内心卻是清醒的,他知道“乘風歸去”是不現實的,而且,天上難道就沒有煩惱嗎?

“高處不勝寒”啊!還是留在人間做個凡人吧!人生的煩惱,不是換個地方就能解決的。

詞的上半阙寫的都是人生之問,下半阙,待蘇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子上,照着失眠的自己時,形單影隻的蘇轼才更加懷念和弟弟在一起的日子。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别時圓?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5

月兒不應該對這人間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偏在人們離别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其實,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很難周全的。

世上本來就難有十全十美之事,月缺月圓,人生無常才是常态。有月缺,才會有期待月圓,有離别,才會期待有相聚。

有時候,殘缺也是一種美,殘缺是為了更好的圓滿。

這是蘇轼對世事的感悟,也是他的曠達之處:總能在缺失中發現美好,在苦難中體味快樂,在失意時寄予希望。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一首有關中秋節的詩歌(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6

孟庭葦有首歌唱道:“所以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你,希望你心電感應。”又有人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古人是講究“神交”的,親人朋友之間,雖然不能厮守在一起,但是心靈精神卻可以相通。

蘇轼和蘇轍雖然身處兩地,但是此刻的他們肯定是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彼此思念着對方。

“千裡共婵娟”,典故出自南北朝時謝莊的《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

既然人生離别在所難免,那麼隻要所有的親人都能健康平安,即使遠隔千裡,天各一方,也能在這中秋團圓之夜,共賞一輪明月,也就如同在一起是一樣的了。

王勃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張九齡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代的許渾也說:“唯應待明月,千裡與君同。

都與“千裡共婵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隻是在這裡,蘇轼不僅僅表達了思念之情,還表達了對親人的祝福:“但願人長久。

長命百歲,壽比南山,是古代從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最原始,最樸素的願望,學佛又學道的蘇轼亦未能免俗,他在看透人生無常之後,仍然希望自己的親人都能活得長長久久。

1076年的那個中秋之夜,在密州,一群風雅的文人墨客歡飲達旦,所有在場者的名字都被遺忘,隻有這首《水調歌頭》和蘇轼兄弟的深厚感情,被曆史銘記,傳唱至今。

中國自古寫中秋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隻是蘇轼的這首《水調歌頭》一出,就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而且,也可能後無來者!

作者:水雲初靜 閑來無事讀書,心有所感寫文。愛詩詞,更愛《紅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