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白其實是個詩人

李白其實是個詩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1:29:29

年輕的李白,為何要仗劍天涯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是杜甫筆下的李白。

真實的李白,屬實是有些暴脾氣的,這為他的傳奇一生,增添了無窮的浪漫色彩。

他曾經千金散盡九死一生,他曾經路見不平殺過人,他曾經不屑天子挽留。

然而他的一生,卻也都在追逐仕途,本質上不求聞達于諸侯,隻是渴望為國為民做出一些事情。

李白其實是個詩人(大詩人李白這一生)1

李白遊曆天下,腰裡一直别着一把劍,他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劍客。

我們的民族曆史,以今日來看,似乎總是一個老夫子的形象,溫文爾雅,好文不尚武。

然而孔夫子講“六藝”為“禮、樂、射、禦、書、數”,“書”作為寫文章的能力,隻能排在數學之前,卻在趕馬車、射箭之後。

不尚武隻是一種誤解。

宋代之前,漢族絕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晉志》裡說漢朝“自天子至百官皆配劍”,但凡家裡有條件,腰裡都會别一把劍,英氣逼人,雖律法有殺人償命,卻也有士可殺不可辱,有仇當場就報了,所以社會治安也相對不錯,唐朝的農民起義比宋朝少多了。

李白生在唐朝,所以仗劍天涯,就具備了時代背景。

李白出生在西域,是實實在在的西涼人。唐朝則足夠聰明,文化上沒有排斥外族的愚蠢毛病,所以李白一生從未被出身困擾過,這或許和李唐皇族的胡人血統有關。

李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證明了各民族自古以來對這個國家最樸素的熱愛。

李白性格的塑造,除了與唐代的環境相關,與其自幼接受的教育關系也很大。

唐中宗神龍元年,武則天被迫傳位給兒子,這一年李白一家從西域搬到内地,住在西蜀錦州的昌隆。

一安定下來,李白的父親李客就開始悉心教導5歲的兒子認字。

李白父親單名一個“客”字,古代取這個名字,往往背後都有着頗為凄涼的故事,客居西蜀的日子裡,年幼的李白通讀《詩》、《書》這樣的經典。

李客閑來無事,在自家院落中耍劍。

李白的劍術,最初躲在門縫後,偷看李客練劍學的。劍道一途的啟蒙,比獨孤求敗還要早。

老天爺賜飯那一年,李白3歲。

父親李客和家人坐在院中欣賞春光美景,随口成章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頗具才氣的李白母親跟上一句“火燒葉林紅霞落”,剛剛會走路的李白便撿起地上的一朵白色李花給上了畫龍點睛的一句——“李花怒放一束白!”

……

童年的李白,認真地汲取知識,鍛煉劍術。如果在今天,李白就如同一位堅持健身的天賦異禀的巴蜀青蓮鄉的小鎮做題家,快速地成長着。

這一切都為他未來成為中國詩歌曆史的傳奇奠定了基礎。

仗劍天涯,所謂何求

有人曾經說,中國曆史上其實隻有一個盛世,那就是開元盛世。那個時代富庶而強大,浩然氣度空前絕後,故而數千年曆史上也隻能出現一個李白。

這個空前絕後的人物,走出自己的小鎮時,才15歲。

隻因一位外來客人告訴李白的父親李客,外面的世界變化巨大,已經美不勝收,閣下那飽讀的學識中并沒有描述過這樣的偉大時期,頗為可惜。

然而令郎李白絕非池中之物,這個時代簡直是為他而生,務必讓他走出青蓮鄉,彌補遺憾。

千古一盛世下的少年李白,腰上别着劍,踏上了他那唱響曆史的旅程。

他身上應該帶了許多的盤纏,但數字再多終有窮盡時,後面總有需要自己覓食的歲月;他的劍按照習慣,或許真的隻是裝飾物,但踏過千萬裡,總會有需要拔劍四顧的場景;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少年期待,但萬水千山,總有孤獨的時分需要排遣心境。

15歲的少年李白先到周邊的小縣城逛了逛,後來又去了錦州的巴西,龍州的江油,劍州的劍門——就是那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劍門……

仗劍渡風雨,李白走過的許多地方,後來都因為他的詩而名揚天下,傳唱千年……

一晃三年,李白從巴蜀北部來到了南部的梓州,遇到了後來與自己并稱為為“蜀中二傑”的趙蕤,與趙蕤的接觸,讓李白這尊鲲插上了巨大的翅膀,從此詩仙有了縱橫天下的目标,成為展翅九天的大鵬鳥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李白其實是個詩人(大詩人李白這一生)2

五十多歲的趙蕤初見這個日後與自己齊名的18歲少年,便決定将畢生所學、所悟傾囊相授。

趙蕤的《長短經》又稱為《儒門經濟長短經》,是我國唐代的一部智謀奇書,其中所講的是為人、為臣、為帝王等所運用的處世、治世等技巧和思維。

李白在趙蕤這裡待了一年多,與趙蕤每日所溝通的皆是曆史上的興衰和曆代精英事迹。這段時間裡,李白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确的規劃,他認為自己的才華應該貨賣帝王家,人生的道路應該是:出仕、功成、名就、身退。

當時的唐朝,平民做官已經有了非常明确的道路,那就是科舉。然而唐太宗曾親口把科舉稱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就是全套的意思。通過科舉制路高中進士的信心,李白是有的,然而科舉之路出仕,出了要通過考試,還要通過官場層層明争暗鬥,抹殺創造性,最後即便脫穎而出,李白也擔心自己失去了為國為民的本心。

當時的讀書人莫不如此,剛入科舉時一腔豪情,最後萬中挑一脫穎而出,哪怕成為宰相,往往已經是無恥的職業官僚罷了。

事實上,千百年來莫不如此。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天下英雄苦苦追尋,熬到白頭,想的卻是如何溜須拍馬提升官位。

這不是李白的初衷,而且提拔太慢,李白等不了。

于是趙蕤告訴了李白另一條出仕之路——隻要有當朝五品以上的官員賞識李白的才華,那麼就可以讓他避開科舉,通往一條更為流暢的出人頭地的道路。

趙蕤是對李白影響最大的老師。

李白決定告辭,臨别時二人舉杯痛飲——此後李白踏上了“詩仙”和“酒仙”的路。

——李白告訴趙蕤自己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遍谒諸侯,曆抵卿相”。

李白先來到了蜀地中心——成都。

少年的危機

李白這一生經曆過許多危機,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一曲《清平調》裡那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當時被認為譏諷楊貴妃肥胖,這簡直是殺身之禍,但最後隻是被迫離開長安。

然而李白的一生,危機從未離開過他。

縱觀李白一生,若不是強大的精神力支撐,恐怕在20歲在成都時便已經結束了。

衆所周知,成都号稱天府之國,氣候溫和,四季花開不敗。唐代的成都已經極度繁華,唐代的都城長安有100多條大街,已經是當時地球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了,而那時的成都,也有100多條大街,與長安不相上下。

成都有各種新奇玩意、美食、土特産,各種奇景引得民衆駐足觀看,李白也沉浸在這應接不暇的美妙歲月裡。

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四海商販往來其中,異域番邦的美女四處可見。

古人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意思就是少年人志在四方,一旦進入四川就容易貪戀其溫柔繁華,最終一生安逸如此,最終抱負不得施展。後面一句的意思則是人老之後,應該安心留在四川享樂。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也曾險些埋葬在溫柔鄉裡,而最後讓他發出“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的故事,是這樣的:

原朝廷的禮部尚書蘇颋被調任到益州擔任長史,此人頗有才名,李白認為對方必将賞識自己。

蘇颋進士出身,父親蘇瑰也曾官拜尚書。蘇長史在武則天到李隆基這段風雲莫測的環境中為官,最後能夠步步為營地向上爬,除了自身才華以外,與家世和辨識政治風向的頭腦密不可分。

李白以文章敲開了蘇颋的大門,蘇颋召見他後對他的文章很賞識,并誇他可以媲美司馬相如。然而李白卻表示自己并不想與司馬相如那樣隻會寫文章的人相提并論,并且以管仲和諸葛亮自比,表示想要做一些經世濟國的具體事情。

蘇颋又大大表揚了李白的見識,二十歲的李白開心的不得了,以為自己的廣闊前途就此即将打開。

然而蘇颋隊伍裡出來一位幕僚,大聲問了李白的出身之後,得知李白是商人之後,便用髒話大罵了李白。

商人之子,實為賤民。

李白一怒之下,提劍上馬,揚長而去。

李白怒的是蘇颋的這位幕僚,他認為蘇颋見識廣闊,有大度量,不會為自己的怒别生氣。

如果以今天成年人的視角去看當日李白見蘇颋這件事,不難發現20歲的李白畢竟太年輕了,倘若蘇颋真的賞識李白,其門下安敢有人以髒話對李白?

蘇颋當面稱賞識李白的才華,可能是真賞識,當然也可能是假賞識,但他對李白的态度,以及是否會推薦李白這個毛頭小子越過科舉直接出仕,更多的還是要看李白的家世。

然而世間此般悖論向來不絕——如果李白家世顯赫,結合他自身才華,還需要費盡辛苦來找你嗎?

總體來說,從這件事來看,年輕的李白其實也确實更像司馬相如,而不像管仲和諸葛亮。他在蜀中所學、所得究竟是什麼,一言難盡,但可以确定李白有所得的是“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他決定離開成都,離開繁華雲樂之地,選擇一條更适合年輕人的跋涉之途。

大鵬一日同風起?

不久之後,李白又在許多達官貴人那裡碰壁,轉而前往渝州,尋找當時的文壇巨匠,曾擔任過當朝禦史的李邕。

李白把自己一路上的見聞以及心中的抱負寫成文章,托人獻給李邕,然後靜待佳音。

然而十幾天過去了,卻沒有任何消息。這十幾天的時間裡,李白度日如年,眼看着希望的燭火漸漸暗淡下來,他決定再寫詩文,再托人給李邕。

下人将李白的文章再獻給李邕時,李邕正忙于練習書法,得知李白的身世以及具體情況之後,并沒有看李白的文章,而是直接下定論說:

“下裡巴人之曲,桑間濮上之音(《詩經》),怎能登大雅之堂?”

然後叫來推薦李白的手下小吏,說道:“這種人也配說什麼蒼生、社稷?念他不遠千裡而來,給他一些盤纏,讓他走吧。”

說完就不再理會此事。

一代詩仙李白,這一次被拒絕的原因,居然時因為文章不行。

此事,固然有可歎之處,可放眼曆史,何人、何事又能脫離此道?李白出身工商,被視為賤民,李邕不必讀其文章,便可以将其作品判為下裡巴人之曲。

李白一怒之下,沒有接受盤纏,再次揚長而去,并留下了千古名篇《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

恐怕李邕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在青史上能夠留下鼎鼎大名,要仰仗一曲譏諷自己詩篇。

多年之後,李邕在濟南為官,遇見了詩聖杜甫,并與之促膝長談、暢飲。而李白當時也在濟南,與杜甫是好朋友,但是因為李邕在場,李白并沒有出席。

李邕和杜甫交談的主要内容,則是對杜甫那曾經為官的爺爺贊不絕口。

李白其實是個詩人(大詩人李白這一生)3

……

辭别蘇颋、李邕之後,李白繼續把自己的青春歲月消耗在了拜谒達官貴人,求得出仕的路上。

李白其實是個詩人(大詩人李白這一生)4

李白敬重蘇颋,認為蘇颋也看好自己,卻從來沒有想過,如果不是蘇颋的縱容甚至他本人的意願,他手下的一個小跟班怎麼可能出來當面侮辱自己的出身?

李白不屑李邕,認為李邕有眼不識泰山,卻從來沒有想過,即便你李白的文章寫得再好,即便你有朝一日官至一品,封侯拜相,和我李邕又有何幹系?

對于李白來說,這一生消耗在拜谒官侯上,可謂白活,這也是其晚年撂倒悲劇的根源。

大丈夫無論愛财還是想當官,隻可直中取,切莫曲中求。

如果李白能從科舉開始,即便不能夠實現一生抱負,最起碼為自己的後人打下基礎,别再讓人說李白的後人是什麼工商賤民了。

這些道理,李白沒想明白,一生也确實白活了。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最為開明的時期,5000年無能出其右者。

唐朝之人尚且如此,其他朝代,所謂一視同仁,如果有誰信了,晚年最好的結局,可能也就是李白那樣,喝醉酒之後一頭栽倒在河裡,無人打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