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六月,韓城秧歌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韓城的秧歌有何魅力呢?
在韓城,秧歌這種非常獨特、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藝術形式,深愛群衆的喜愛,被人們稱“唱秧歌”、“對對戲”、“秧歌戲”,以闆橋鄉,金城區,新城區最具代表性。每當逢年過節或農閑時節,在村中間空曠地帶鋪張草席做舞台歡快的秧歌唱起來,吸引得十裡八村的人們紛至沓來。
靜靜地觀賞着韓城秧歌,用心體味着它獨特的魅力,感覺到它與平日印象中的東北、陝北的腰紮紅綢邁着十字步的扭秧歌大相徑庭,而是和以前觀賞過的華州秧歌十分相似。同樣是唱秧歌,與華州秧歌相比,韓城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樣化,它容民歌,說表,舞蹈,戲曲元素于一體,具有明顯的歌舞劇雛形。它一般由一男一女扮成一醜一旦,亦莊亦諧地進行表演,有時候也會有三四對男女相繼登台表演。旦角嬌柔妩媚,婀娜多姿,醜角剛健悍勇,步态潇灑,表演時剛柔相濟,對比強烈。
韓城秧歌劇目非常豐富,目前共挖掘整理出127折,出版96折。其内容包羅萬象,諸如神話傳說、曆史傳奇、民間故事、民俗風情等等。代表劇目有《賀郎算賬》、《五柱香》、《五更鼓》、《看花燈》、《鬧元宵》、《望江樓》等。
韓城唱腔音樂曲調有117種,歸納起來有50餘首。曲體大緻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說唱音樂,是一種具有說唱性的叙事體。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态的結構形式,專曲專詞。三是曲牌聯套的結構形式。韓城秧歌的曲調主要有《十繡》、《十二将》《十字句》、《開門調》、《四六曲》等。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變化,風格多樣。韓城秧歌的唱腔還大量運用方言襯字、襯句和襯詞來增強其表現的内容,也形成了韓城秧歌别具一格的音樂特色。
據有關資料記載,韓城秧歌的源頭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後唐宮廷,此說為民間傳聞,史無可考,僅有秧歌《彩樓配》的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樂,唐朝發明唱秧歌,天子耍醜耍的好,正宮娘娘把頭包”可做例證;一說源于漢代的“傩舞”,到宋代時發展成插秧之歌“村田樂”,由此演化而來,所以被稱為秧歌;一說源于宋元雜劇。韓城秧歌在表演時唱則不舞,舞則不唱。擊樂伴奏時,唱時不敲,敲時不唱。它的唱腔音樂屬于曲牌聯套,頗似《諸宮調》的套曲。從“醜”(男角)、到“包頭”(女角)的稱謂上講,也像從宋元雜劇沿襲而來。從音樂到表演,韓城秧歌都能找見宋元雜劇雛形的影子。由此可見,韓城秧歌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由曲藝走向戲曲的雛形,堪稱為中國戲曲發展的活化石。
來源:三秦公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