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純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美妙的描述:“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說的是列禦寇這個人呀,他能憑借風力飛行,輕盈逍遙,自得其樂,飛行十五天以後才返回地面。
這樣的描述似乎隻在武俠小說裡見過,我原先也以為這隻是莊子表達的文學手法,然而後來才知道——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禦風而行”,其實才是莊子想要說的重點。
莊子行文就是這麼一個特點,之前我也談論過莊子關于“鲲”的文章:鲲是《莊子·逍遙遊》開篇的主角,莊子借由鲲和蜩的對話,說明個人機巧與大智慧有明顯的差異,他先是講了鲲、鵬、蜩、古樹大椿等各自的情況,但最終還是會回到人身上。
這點是我們學習《莊子》時應當注意的,莊子的故事全部都有寓意,而且往往承擔了開啟下文觀點的作用。
回到“列子禦風而行”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莊子這位哲學家要闡述重要觀點了,他把人們分成3種層次,隻有達到最高的第3層,才是逍遙自在的人,才是莊子欣賞的最高境界。
第1層:思維狹窄,以小為大的人。在莊子的比喻中就是蜩與學鸠這類角色。
按照社會眼光來看,在體制内能夠勝任官職的人、擁有良好名聲的人,又或者是投資理财賺大錢的人,都應該是成功人士吧?
但莊子卻不盡以為然。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以上這類成就而自以為創造了天大功績,自鳴得意,而止步不前,那麼他還隻處于第1個階段。
像蜩與學鸠,“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隻能基本解決日常生活,從沒想過要飛到更遠的地方,因此也無法理解大鵬鳥飛九萬裡的壯志,更加不可能實現自我的蛻變。
第2層:面向世間,卻擁有通達智慧、不為世俗束縛的人。在莊子的比喻中,就是宋榮子這個角色。
對于處于第1層次自鳴得意的人,宋榮子“一笑置之”,他不認同他們,但也沒有嘲笑他們。
的确,通達之人,他的思維已經到達九霄之上,他在雲層之上往下看,瞬間就能發現、明白世間萬物其實差别不大。
比如,奔馳和自行車沒有區别,都是工具;彭于晏和郭德綱沒有區别,都是人類;南瓜和瓜子也沒有區别,都是作物。而最後,彭于晏、南瓜和我也都沒有區别,因為我們都擁有共同的生滅現象。其實,萬物道通為一。
“萬物道通為一”,隻有通達的人才能了解到!
好像宋榮子這樣處于第2層次的人,他們能夠明了内心真我與約定俗成的界限,他們看清楚了世俗毀譽的本質,因而不會刻意去追求。
這裡有一句話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依據内心的道而作為,不因為這是世俗褒揚的事我就勤勉行動,不因為這是世俗所非議的我就沮喪。
不過,莊子認為,這樣還不算最完美。他接下來描述了第3層的境界。
第3層:順應自然,遨遊于宇宙中的真人。在莊子的比喻中,就是列子這個角色。
列子内心純淨,順應自然,他做到了身心工夫修煉的頂點,可以禦風飛行。莊子意義的“神仙”與“真人”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态,他們不僅在認識上通達,行動上也十分通達。
網絡上有人讨論“禦風而行”的真假,我覺得這無需研究。莊子是個哲學家,他此時此刻描述的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莊子是個人主義,也是自由主義,他針對當時人們汲汲以求“權勢”與“财貨”的情況,特意強調、提出來這第3層的境界。
看完這3種層次,我們是否更能認識莊子了呢?你有沒有找到自己所屬的階段呢?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莊子已經将提升的方法教給我們了:人隻有思維格局開闊,才能從上而下回看,發現對你而言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然後不受世俗的束縛,做回最真的自我,這樣就離最高境界不遠了。
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也是這樣的脈絡,不需要刻意追求自我,不需要刻意追求功績,等到登上某個大寶座,更不要刻意追求名聲,因為,萬物道通為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