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00:17:35

藝術人物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1

毛宇(左)與張洹(右)

編者按毛宇“貓”了六年,這才在上海做了次個展。2009年之後他幾乎就沒怎麼參加和舉辦過展覽,大浪淘沙,對于很多青年藝術家來說六年不參加展覽是一件挺恐怖的事情。這六年他都去幹了些什麼?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2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3

“草蛇灰線”展覽現場

“草蛇灰線,伏脈千裡。”一條蛇穿過叢草之間,隐約留下存在的痕迹。本用于形容《紅樓夢》中曹雪芹高妙伏筆手法的這句話,放在這裡形容這幾年毛宇的創作狀态也許是最恰當的。蟄伏數年後的毛宇,這次在作品呈現上完全不同于以往。從早期的攝影作品《人類之樹》到一直在堅持的油畫創作,再到轉向更多媒介的運用,這次展出在鲲鯉國際影廊的《草蛇灰線》就是毛宇“貓”了六年的成果。其中“順陵”系列和紙紮雕塑系列尤為搶眼。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4

毛宇《走獅》9×5.5m 2014 宣紙,絹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5

順陵走獅(此圖來源網絡)

|| 順陵一行 蟄伏五年||

2009年,毛宇“打着文化牌”去了唐代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寝順陵考察,當時一直尋求在空間概念上“做文章”的他受到“順陵走獅”的啟發,“如何在空間維度上表現時間?長、寬、高,加上時間就是四維,如何真實地表現四維空間?我缺一個時間,我就開始去尋找時間的概念,最後确定在順陵走獅上。因為順陵走獅它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且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篇。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把那個獅子拓下來。後來去拓那個獅子的時候,氣勢叫我很吃驚,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

此經順陵一行,毛宇将從順陵拓回來包括走獅在内的20件雕塑拓片慢慢拼裝後發現,“我駕馭不了這個獅子呈現出來的内容,這個形象我在創作當中是完全超越我的思維和标準,我隻能停下來了。”駕馭走獅拓片進行創作的實際情況遠比想象中要困難的多,毛宇在當時認為自己還不具備能力駕馭,在後來從西安到北京的四五年之間中,一直沒有停頓過對這一批創作的摸索和思考,直至2014年下半年他覺得時機成熟,這才開始複工創作以順陵拓片為材料的這一系列。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6

毛宇《馬上》2.5m×2.6m 2014 宣紙,絹

找到思路的毛宇又是如何在一維平面上呈現他所提到的“四維”概念的呢?另一件作品《馬上》也許能窺得一二。在這件作品中,利用他所說的“石頭扔到水中計算時間流速的公式”以表現時間概念,畫面中右側的四層藍色切片對應毛宇所說的石頭沉水的時間切面,“這是很早的在物理學中的一個時間計算公式,我用分層的方法來表現。而在創作其中,我一直在正向思維,到底缺什麼?時間性、情緒性、繪畫性、物象性等等,都有了。缺什麼?不知道。但是到了後期,我就開始轉變我的思維方式,開始反向思維。我先找它有什麼。這張畫面需要什麼就自然而然的露出水面了。”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7

毛宇《鳌》3×1.6×2.2m 竹子、皮紙 2014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8

毛宇《核潛艇》3.2×1.6×1.6m 竹子、皮紙 2014

“順陵拓片”系列停滞的五年期間,毛宇又在幹什麼?雕塑作品《鳌》和《核潛艇》就是毛宇這攻克空間問題所做的作品。“鳌和核潛艇都有水性,一個是人們精神上制造的産品,一個是人們現實社會中制造的武器,這兩件作品本是一體,呈現出來的的是一個很擰巴的狀态,但由于整體呈現有5.5米高,于是分解成八個作品,在視覺上也全部打亂順序,去具象化和指向性。”毛宇說,他隻是利用了它們外在的形象,但核心還是在完成空間維度中尋找時間概念的課題。把傳說中的鳌重新用陝西紙紮的工藝和當代藝術的語言進行解釋化,因為在他看來傳說的時間在人們心中是相對永恒的,利用了一個傳說中的時間概念,把時間性完全放大化。

六年的時間裡,毛宇一直在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空間和時間的關系。從順陵的拓片到利用紙紮工藝進行的雕塑,從平面空間還原回三維空間,很多思考就在畫裡畫外來回拉扯和思考,生成了不少有意思的創作“暗線”。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9

毛宇《人類之樹》系列 攝影 2006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10

毛宇《人類之樹》系列 攝影 2006

|| 重要轉變期 換一種媒介思考問題||

出生在木匠家庭的毛宇,從小對繪畫有着莫名的興趣。在對傳統木制家具的繁複圖案的雕刻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具有天生的藝術敏感和一種強烈的将自己的一生緻力于藝術表達的願望。這種願望促使他靠着意念背《新華字典》和各種高考輔導書考上了西安美術學院的版畫系。從以興趣帶動繪畫,毛宇慢慢走向了以理性帶動繪畫。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轉變期,就是他的攝影作品《人類之樹》。

早期與紐約加利福尼亞圖片博物館合作的毛宇,在很多人印象中是“拍照片”。他的《人類之樹》曾經在2006年至2009年之間參加過各種大小展覽和藝博會,那幾年的毛宇非常活躍。 很多人也是從這組作品了解到了毛宇。

“當時做《人類之樹》的想法很簡單,2002至2003年期間,我在繪畫興趣時期有了一個相對的厭倦期,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總覺得我的思維應該變得更寬泛和立體,當時很學生氣的理解雕塑是立體的,後來之後完全延展開了之後變成了開始思考雕塑為什麼是實體?當時對雕塑非常感興趣,因為繪畫都是平面性的,我在思考空間問題的時候就像索性做一些雕塑來找感覺。這組作品與其說是我的觀念攝影,不如說是我的觀念雕塑。”

2004至2005年期間,毛宇在西安郊區創作了這批作品。那段時間,他還看了大量的各家宗教經典,潛移默化中思考方式從無意識的創作藝術慢慢轉變到有意識的思考創作。受到宗教啟發的毛宇,《人類之樹》畫面如中國古代賢儒描述的分别對應于人類在身體、心理和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精心布局的畫面同時反映了道教 “天地合一”的概念和佛教的輪回。藝術家本人與他的樹同時成為了這首人類與宇宙之歌的主角。由聯系人類和宇宙的一根松散的紅色絲帶開始,結束于紅布包裹着的胎兒。人與樹一起立在天地之間,并且戲劇性地運用了紅線,提供了一種視覺上的延續性。

但2006年完成《人類之樹》到處參加展覽的毛宇在創作進度上又是相對停滞的。“2007至2009年三年,可以說我一件滿意的作品都沒有出。一直在思考繪畫背後的問題。”

|| 鑽到圖像背後去畫畫 ||

乍一看,毛宇的創作利用了不少媒介,攝影、雕塑、油畫樣樣都有。但他說,所有的一切都來源于他想要創作的油畫,創作主體并沒有變,“我一直在思考圖像背後到底是什麼”。

“我喜歡鑽到圖像背後去,去研究圖像是怎麼生成出來的,而不在乎圖像的美學問題,研究圖像背後的本質問題,是我工作室的一個主要課題。不管是早期的觀念攝影《人類之樹》、還是‘順陵走獅’,還是紙紮雕塑,我隻是在完成研究圖像本質問題中進行的媒介轉換,我也并不認為自己是跨領域的藝術家。”毛宇說。

從1998年到大學畢業,學生時期的毛宇就把西方美術史上的各個主要流派都摸索了一遍。這個時期,毛宇稱自己為“繪畫興趣時期”,“那段時期完全以興趣帶動創作,理性思考相對非常少,但現階段就不同,以理性占主導,甚至是完全理性的去畫畫。”

現階段的毛宇在油畫創作上,又在實踐“轉換空間”的課題。他介紹到“當一個實物質完全地彎曲的時候,整個空間的概念會随之背離。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放一個很亮的不鏽鋼杯在你面前,裡邊投射了你的影子,但你的影子永遠是随着不鏽鋼杯變化而變化的,不可能按照你的實體去變化。因為你的影子進入了另外的空間,随之進入他的空間層。這個就是背離性空間,這種反向性空間的東西給我帶來很多啟發。我現在要把這個問題繼續往裡深入,對我來說可能又是一個長久的課題。”

從小畫到大畫,毛宇在這之中來回倒騰。從小稿到局部再到整體反複思考,一張畫可以一直畫上一兩年,每過一段時間就要審視畫面及其圖像背後所表達的内容成不成立。毛宇把這叫做“思維的長途”,“我的創作要跑長途,我不想做短途的藝術家。我經常問自己一張畫的思維能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嗎?”

短須飛盤無故脫骨(毛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11

毛宇《隐喻空間7》 40×96cm 2009 微噴超光滑相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