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小暑是一年最熱的節氣

小暑是一年最熱的節氣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30 17:32:11

節 日 節 氣

小暑是一年最熱的節氣(日盛三伏暑氣熏)1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之後是大暑,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一般在7月22—24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2017年大暑的交節時刻為7月22日17時30分。

“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小暑是一年最熱的節氣(日盛三伏暑氣熏)2

我國古代将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産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小暑是一年最熱的節氣(日盛三伏暑氣熏)3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是這樣寫大暑的: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瓜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绛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三秋”指秋季的三個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三個月共90天,“林鐘”是六月的音律。“桂輪”指月亮,“螢火”“菰蒲”“瓜果”都是熱天生長或享用的東西。最後兩句則有點“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三伏”裡的“中伏”,一般發生在7月23-31日,今年是7月27日。中國傳統科學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對應五行中的木、火、金、水,按相生相克規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都是順利的相生關系,唯有從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所以古人認為,從夏到秋是一段艱難的曆程,秋被夏壓制着,要潛伏一段時間,這段最熱的時間就稱為“伏”。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後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後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