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河北自古多戰事,傳說時代的黃帝蚩尤涿鹿之戰、黃帝炎帝阪泉之戰就發生在今河北域内。河北地處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的沖突往往轉化為戰争。曆史上就有“冀之得失,關乎國之興亡”的名言,因而在河北大地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争,也留下了許多古戰場遺迹。
今天介紹的是号稱開天辟地一戰的涿鹿之戰。 “千古文明開涿鹿”,涿鹿之戰,确立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開啟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進程。所以涿鹿之戰,在中國曆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逐鹿之戰
逐鹿之戰介紹
涿鹿之戰是以黃帝、炎帝氏族部落聯盟為代表的華夏集團與以蚩尤氏族部落為代表的東夷集團之間進行的一場戰争。戰争最後以黃、炎部族的勝利和蚩尤部族的失敗而告結束。
據古本《竹書紀年》載,“黃帝至禹,為三十世” 。再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 “三十年為一世。” 黃帝到禹應當為 900 年。而禹是在公元前 2070年即位的,由此前推,黃帝在位也至少在公元前 2970 至 3000年前。
由此可見,涿鹿之戰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
涿鹿之戰發生的地方,在曆史上也有很多的争議,古文獻的記述也不是很明确。有的說是在今天北京的涿縣,北涿鹿縣境内,山西省運城市鹽湖一帶,還有江蘇省的徐州市等地,而《史記·五帝本紀》曾記載道:“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司馬遷曾說過:“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因為東漢班固撰寫《漢書·地理志》,詳細記錄了我國漢代中原地區的曆史地理。
而根據研究發現: 在漢代,全國隻有一個涿鹿,位于當時的上谷郡内。
三大部落——軍事力量分布圖
上谷郡,就是今天河北省宣化縣,距今天的涿鹿縣也僅僅有40餘公裡。而且上谷郡由來已久,戰國時屬燕國,秦至漢,上谷郡舊制沿襲。
作為漢時史官的司馬遷去過的涿鹿,一定是上谷郡了。所以涿鹿之戰的涿鹿,應該是位于桑幹河流域的河北涿鹿。
所以,關于涿鹿位于河北桑幹河流域的這一觀點,已為多數史學學者所認同。
逐鹿之戰的背景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發祥于今陝西渭河支流的黃帝姬姓部落和炎帝姜姓部落,因其發展壯大而向東遷徒。黃帝部落渡過黃河到達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黃河進至河北中部。同時,發祥于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相鄰地區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發展,為争奪生存地和奴役異部落,與炎、黃兩大部落發生沖突。
傳說蚩尤部落勇猛彪悍,長于角抵,善作兵器。它聯合巨人誇父部落,首先擊敗炎帝部落,盡奪其地。炎帝向黃帝求援,結成對抗蚩尤的聯盟。
三大部落
逐鹿之戰的起因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道“蚩尤作亂 ,不用帝命。”由此可知,是因為蚩尤與黃帝之間争奪天下的統治權,而引發了這場戰争。司馬遷認為,蚩尤因為他自身本領不斷變大,能力逐步增強,虛榮心日益的膨脹,最終不能安分守己、恪 守本分 ,慢慢地萌發了取代上帝寶座的野心。
所以說,蚩尤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要将中央大帝黃帝的寶座搶奪過來以便自己稱帝。
資源是有限的,當部落的生活範圍不斷擴大時,就會發生戰争,當炎黃部落不斷與蚩尤部落發生糾紛時,雙方都意識到戰争的來臨,史記也記載了這一場戰争:《史記 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而近代不少曆史學家認為,之所以會發生戰争,因為部落氏族之間的複仇和争奪财産的才發生了戰争。
除了以上幾種說法,還有專家從環境考古學方向出發,認為涿鹿之戰的爆發是因為“反常的氣候,成為誘發各種社會矛盾的導火索, 進而影響到各個古老部族的生存狀況,最終引 發了戰争……”。 在人類漫長發展史上,随着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産生,戰争作為政治的延伸也随之出現。直到在5000多年前,進入英雄時代以後,原始戰争不僅頻繁地發生,而且日益增多,而戰争的目标以掠奪為主。
所以說,之所以會在涿鹿爆發戰争,不論是争奪帝位還是争奪資源,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通過掠奪其它部落,從而為本氏族部落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和适合長久發展的中原地區。
1、争奪生存資源和領地。
2、争奪天下歸屬權。
這與後世絕大多數戰争是一樣的,人類文明的發展無時無刻不伴随着戰争,原始社會也好,後來的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也罷,戰争的起因絕大多數就是為了奪取有限的資源和領地,此外還有人口,蚩尤的力量比炎黃還要強大,但最終是炎黃打敗了蚩尤,說明黃帝更有能力和德行。
蚩尤是炎帝之後,炎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首領的稱呼,黃帝同樣也是炎帝之後,炎帝是華夏大地上最早的統治者,第一任炎帝就是神農氏,那個嘗百草的神農,後來原始社會逐漸發展,就形成了一個天下共主,就是炎帝,到了黃帝時期,炎帝開始衰弱,就像後來的朝代一下,朝代一衰弱,就會陪伴着戰争,同時會有新的勢力崛起,黃帝就是崛起的新勢力,統一了華夏諸部落。
遠古的華夏,大多數地方并沒有開發,适合居住的地方就那麼多,當部落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免不了為了争搶資源而發生沖突,炎帝部落、蚩尤部落、黃帝部落應該都是半農耕、半狩獵狀态,還包括采取野果和捕魚為生,隻要能生存下去。從這個角度上看對外擴張,吞并肥沃的土地或牧場是維持部落生存的第一要素,被吞并方肯定不會拱手相讓,因此隻能通過戰争和殺戮讓對方屈服并稱臣。
逐鹿之戰交戰雙方
黃帝部落(炎帝部落)
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距離今天4700多年前,根據史書的記載,黃帝登基的時間是公元前2697年,那個年代的華夏大地還是原始部落時代,黃帝出身于有熊氏部落,其部落一共有6個分支組成,分别是以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為圖騰的6個部落。
當時除了黃帝部落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部落,比較大的還有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按照史記的說法,炎帝部落是當時華夏大地的統治者,而且存在的時間也比黃帝部落早得多,當時的炎帝部落就相當于後來周朝的周天子一樣,隻是到了黃帝生活的時期,炎帝部落衰弱了,黃帝部落崛起了。
黃帝部落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了炎帝部落,然後收編并整合了炎帝部落,組成了炎黃部落,這就是後來我們被稱為炎黃子孫的原因(先有炎帝後有黃帝)。
我們從《大戴禮 五帝德》中得知:(黃帝)與赤帝(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還有相當多的史書記載了阪泉之戰,說黃帝率領熊、罴、貔、貅、貙、虎六個部落的軍隊,舉着繪有雕、鶡(hé)、鷹、鸢(yuān)等圖騰的旗幟,與炎帝部落打了三次重大戰役,打敗了炎帝,黃帝得以施行他的意志。
但這次阪泉之戰的曆史資料并沒有詳細記載,也有一種說法阪泉之戰就是逐鹿之戰。《列子 黃帝》: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罴、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鸢為旗幟。
有熊氏-黃帝
炎黃部落融合後,華夏并沒有因此太平,黃帝仍然不斷讨伐不願意服從自己的部落,而其中勢力最大的就數蚩尤部落了。
蚩尤部落
蚩尤也叫黎貪,他的8個同母弟分别是: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蚩尤及其兄弟一共是9個人,都以黎為姓,所以稱為九黎,這就是九黎族的來曆,蚩尤帶領九黎族在炎帝榆罔時期,攻占了九夷國的領地,逐漸強大起來。
還有一種說法,蚩尤是炎帝姜黎的後代,他有8個同母弟,還有72個同族兄弟,合起來就是81個兄弟,也就是81個小部落。同時他是這些小部落的首領。
蚩尤
逐鹿之戰過程介紹
今天對于涿鹿之戰的具體經過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通過古文獻資料記載,我們可知黃帝和蚩尤之間确實進行了戰争,而且很激烈,至于其中對于數字的描述,應該是一個泛指,不論是三次還是九次,都并不是指具體的數據,而是代表進行了長期的、多次的戰鬥。 所以說這些數字并沒有具體實際意義,隻是對戰争長久性的一個說明。
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争,在曆史上被神化的特别的厲害,我們可能不知道戰争的真實過程,這裡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那時候的文字和紙張還未發明,各個部落基本上還是遊牧生活為主的重大事件大都由口口相傳為主;第二,部落的遷徙和融合會産生一些信息的斷層;第三,部落大融合過程中勝者會有意識的忽略一些曆史信息的傳承。
但是,我們可以從後世文人猜想的史記材料記載中,窺探下那一場關乎華夏民族未來走向的驚心動魄且充滿魔幻色彩的戰争。
我們從幾個經典文獻中看一下這場戰争的過程吧。
1、《山海經·大荒北經》中的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于冀州之野。”翻譯一下:黃帝命令應龍,讓他利用地理優勢,在河流上遊築土壩蓄水,想斷了蚩尤部落的水源;但是蚩尤卻請來了風伯和雨師,為自己做雨,解決了用水的問題。而最後黃帝請來了天女旱魃來幫忙,這才真正地斷了蚩尤的水源,最後“遂殺蚩尤”。從這裡可以看出,戰争過程并不是很複雜,雙方隻經過了兩個回合的較量,蚩尤因為缺水而戰敗,最後被殺死了。
2、王充的《論衡·率性篇》也有關黃帝與蚩尤大戰的一些記載,書中寫道:“黃帝與炎帝(實指蚩尤)争為天子,教熊罴貔虎以戰于阪泉之野,三戰得其志,炎帝敗績。”可知三次戰役之後炎帝 (實指蚩尤)兵敗被殺。而且在《太平禦覽》引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于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 (應指蚩尤)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克。”由此也可以得到印證。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戰,經曆了九次戰鬥。正如《太平禦覽》引《黃帝 元女戰法》中所記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在此之後黃帝才得以取得最終的勝利。而且在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中叙 述到蚩尤部落呼風喚雨,能力特别強悍,黃帝最終是“以馗牛皮為鼓,九擊止之,尤不能飛, 遂殺之。”可見這場戰争很少慘烈,雙方的實力也很接近。
3、《蚩尤的傳說》一書中,有一些在苗族地區關于蚩尤的故事。其中《傳說蚩尤》認為蚩尤是在與黃帝一個回合後被殺的;《苗族遷徙歌》指出蚩尤是在兩次激烈戰鬥後被殺害的;《蚩尤神話》則認為蚩尤在戰争開始的時候占據優勢,因此在前三次戰争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最後一次戰鬥中失敗了。
第一階段
其實一開始,在黃帝大戰蚩尤期間(涿鹿之戰),黃帝從開始就是各種吃虧,兵力和士氣都受到了很大損失。
特别是剛開始蚩尤就用了一大招“吞雲吐霧”,漫天雲霧,徹底連天。黃帝部隊在雲霧中,就如同失去雙眼一樣。而蚩尤部落的将士在霧中卻絲毫不受影響。
雲霧大陣
黃帝部落的人在這雲霧陣中不但看不見東西,而且方向感也迷失了。難道黃帝就此認輸投降嗎?當然不是了,黃帝和炎帝的性格可不一樣。黃帝那是不服輸的性格,甯死不屈的主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黃帝如何破去這個雲霧大陣的。
黃帝神器夔皮鼓登場,打敗魑魅魍魉:
雲霧大陣本來就令黃帝部落的将士暈頭轉向了。偏偏這個時候,魑魅魍魉也來幫蚩尤一起對付黃帝。這兩個妖怪雖然沒有别的能力,但是迷惑人的本領可是一流的。
魑魅魍魉
他們兩個加入戰團開始對黃帝部落的士兵施展法術,這下可了不得。本來暈頭轉向的黃帝部落士兵直接就神志迷亂了。隻見黃帝部落的老虎到處亂撲亂咬,狗熊見人就拍,士兵們相互刀劍亂砍。打仗怎麼還有狗熊和老虎等動物? 其實在上古時代,驅使動物加入戰場是常有的現象。強大的原始部落,驅使狼蟲虎豹的能人都有很多。
有熊氏動物軍團
蚩尤一見此情景,心中大穩,立即召回部隊,回到山頂安營紮寨,生火做飯,休息去了。讓黃帝部落自相殘殺吧。
蚩尤休息去了,黃帝一看自己的部隊亂作一團。這仗也沒法打了,于是下令:“撤退”。
手下人早就等着這句話,扭頭就跑,剛一轉身一跑,直接卻把黃帝撞倒了。
黃帝爬了起來,怒聲問道:“你幹什麼?你往哪裡跑啊?”手下結結巴巴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往哪跑啊?我聽到撤退隻知扭頭跑,具體是什麼方向我哪裡知道?”。
因為魑魅魍魉的法術,士兵根本沒方向感,隻知扭頭跑而已。每個人撤退的方向不同,隻能越撤越亂。這撤退命令不但沒有減少損失,反而加速了黃帝部落的傷亡。
黃帝擂鼓-夔皮鼓
黃帝一看形勢非常緊急,再不改變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但怎麼才能讓士兵們破除魑魅魍魉的妖術呢? 靈機一動拿出一個寶貝,其實就是夔皮鼓。這可不是一般的鼓,這是用上古神獸皮制作的神器之鼓,擊打後可以聲傳五百裡。
黃帝拿出夔皮鼓,立馬使勁敲打。這裡也說一下夔皮鼓的來曆,傳說黃帝得到了玄女的幫助,制作了80面夔(kuí,這是東海中的一種神獸,形狀像牛,頭上沒有角,身上是灰色,隻有一隻腳)皮制作的鼓,用雷獸的骨頭制作鼓槌,打起鼓來,聲音威力大,傳遍天下。
在古戰場,鼓聲都是有節奏的,每種節奏都有一定暗語的,類似于現代的摩斯代碼。也就是說将領的命令是可以通過鼓聲傳達的。黃帝這一敲不要緊,驚天動地的鼓聲立馬喚醒了暈頭轉向的士兵,居然把魑魅魍魉的魅惑法術給破了。很多士兵也是如夢方醒。這時候大家才知道,打了半天,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風後造出指南車:
黃帝通過夔皮鼓的震天鼓聲傳達軍令總算把士兵聚攏到一起,開始向同一方向撤退了,軍心也得到相對的穩定。可是因為蚩尤施展了雲霧大陣,黃帝的軍隊但依然找不到方向,就這樣走來走去,有時候又走了到原地。就這樣黃帝的軍隊一直被困了三天。不要說人士兵又困又餓,連老虎和豹子都打蔫了。眼看着這支部隊就廢了。
正當黃帝絕望之時,黃帝手下的軍師風後(熟讀兵書,類似軍師和政務大臣),把剛剛發明的指南車推出來了,沒錯根據《太平禦覽》記載,風後就是在黃帝軍隊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發明了指南車。
指南車
沒錯,這個老頭就是研制出“指南車”的風後。指南車是根據觀察北鬥星象“璇玑玉衡”所制。這個車制作很簡單,更何況黃帝本身就是造車高手,一起造個車并非難事。車子造好之後,隻見風後拿來一個盤子,盤子上有個小人,風後就把這個設備放在了車上。這個小人伸着手指,無論怎麼走,都會指向南方。
于是,黃帝憑借指南車指引的方向又走了兩天,終于走出了蚩尤所設的雲霧大陣。 黃帝部落休整過後。黃帝就把應龍找來,想讓應龍去攻打蚩尤,給蚩尤也來一次滅頂之災。因為應龍有行雲布雨蓄水的大能力,而且又能飛天,人又能打。
第二階段:應龍蓄水,自受其害
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讨伐過蚩尤,并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鳄。在後世的戰國時代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上古神獸應龍
《山海經》記載的應龍,是一隻神力強大的上古神獸。從形象來看,應龍很像西方的龍。《淮南子》記載,它是真龍和鳳凰生育的後代,也是中國神話裡,唯一的一隻雙翼飛龍。從經曆來看,《山海經》記載的應龍活了1000多年,它不僅與黃帝、女魃和蚩尤之間關系密切,還是幫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并且,從黃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戰,到大禹成為治水英雄建立夏朝,約有1000年時間。這段時間裡至關重要的3次曆史事件,應龍都參與了。
根據《山海經》裡記載推測,應龍應該出現女娲和伏羲時代。曾有應龍接引女娲見天帝之說,還有應龍贈與伏羲河圖之說(引自《易傳》)。這裡有一種說法,應龍本是女兒身。理由是《淮南子》裡記載“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還有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能生孩子肯定是女的。
應龍戰蚩尤
而且上古神獸應龍有一項神異能力——蓄水。“蓄水”不是神龍降雨或噴水的神力,而是說應龍擅長挖渠築堤,建造水庫,利用水攻。
但是在逐鹿之戰一戰中,戰無不勝的應龍可謂是出道以來第一次栽跟頭。黃帝憋氣,應龍其實更憋氣。應龍雖為女兒之身,但是極為好勝,這次感覺丢人到家了。
接到黃帝的命令後,應龍飛空,大嘴一張,開始吸引方圓萬裡的水汽。隻見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随着應龍吸氣一個時辰後開始呼氣。隻見一道大水從天而降噴向地面,猶如天河倒灌,滄海橫流。一會功夫就在不遠處的低窪之處蓄滿了一個超級大水庫。而且波濤洶湧,蓄勢待發。
應龍看了一眼自己的蓄水成就和充足的水量,頓時心中大喜。 遂上前叫陣蚩尤出站,希望能不戰而降蚩尤軍隊。 按理說直接把大水灌倒蚩尤大營不好嗎? 為啥還得弄個水庫蓄水,這裡有2種猜測。 第一,應龍大意了,希望蚩尤不戰屈服。 第二,水庫的位置距離黃帝大營也比較近,很容易兩敗俱傷,而且蚩尤的大營安紮在山頭,黃帝大營安紮在山腳下。 這裡也說明一點,黃帝的軍事素養堪憂。
蚩尤早在幾天前就在山頂紮穩了大營。正在考慮黃帝是否走出了雲霧陣之際。突然聽到應龍叫陣,于是出來觀察局勢。這一看蚩尤大喜,原來黃帝走出雲霧陣就開始紮營,正是山下的空曠之地。而應龍蓄水在低窪的山腳。距離黃帝大營居然不遠。這種蓄水,與其說是打擊蚩尤,莫如說是給黃帝準備的滅頂之水。
所以,這場戰鬥是一個無有懸念的勝敗。山頂紮營的蚩尤,怎麼能可能被水淹?再說,蚩尤早就請了風伯和雨師就是對付應龍。 論蓄水雨師肯定比不上應龍,但控水能力可比應龍高明多了。據史料記載,風伯是雀頭人身蛇,名為飛廉; 雨師蠶頭人身大蟲,名為萍号。這兩個怪人法力高強,風伯擅長呼風,雨師擅長喚雨。
這次蚩尤自己都沒出手。風伯和雨師利用應龍所蓄之水,應龍的堤壩被雨水沖毀,滔天大水沖向黃帝大營,令黃帝部落潰不成軍。 也正因為這次失敗,也是她一生戰功比如驅逐旱魃和輔助大禹治水都無法彌補的重大過失。
從此戰役也可以看出,在上古時代,兵法戰略在戰争中就已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也是決定戰争成敗的關鍵。在某種意義上說,初期黃帝的軍事才能,真的比蚩尤差了很多,但黃帝勝在學習能力很強。
第三階段: 旱魃助力父親黃帝戰勝蚩尤,悲喜兩重天
說起旱魃(hàn bá)相信大家都是不怎麼陌生的,在很多小說神話中它都是僵屍的祖先,長的十分恐怖,十分兇殘,而且也是引起旱災的罪魁禍首,曾有旱魃一出赤地千裡的描述。但其實旱魃的前身并不是兇殘恐怖的代表,其實是黃帝的女兒,是一位法力高強的神女。
神女-女魃
旱魃其實是由女魃演變而來的,現在看到的旱魃都是男性的,但其前身女魃卻是女性形象,而且還是一位神仙,是傳說中的旱神,據傳是黃帝的收了一個義女,她的名字叫做“女魃”當然也有人說她是天女。反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她是女兒身,而且長相也十分美麗,絕對不像現在這樣的旱魃這麼恐怖。
回到正題。
當時黃帝正與蚩尤進行戰争,戰況持久。遠在後方的女魃擔心父親的安危,竟然憂郁成疾,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恰巧在這個時候,上古神獸犼掙脫了女娲和伏羲聯手設下的封印,逃脫出來。犼的魂魄分成了三份,其中一份趁着女魃病重,鑽入了女魃體内。
但因為犼的靈魂不完整,無法完全占據女魃的身體,于是女魃的靈魂和犼的殘缺靈魂開始進行鬥争。在争鬥的過程中,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女魃的魂魄和犼的魂魄竟然盡數融合在一起,從而導緻了女魃的容貌大變。
女魃
女魃原本的一頭烏黑長發全部脫落,身上白嫩的皮膚開始脫水萎縮,并且一股熱浪從自己的體内散發出來,周圍的土地很快就變得幹裂。女魃被自己的容貌吓到了,于是便想找着地方躲藏起來,但又擔心父親黃帝的安危,于是決定再去看父親最後一眼。
正當黃帝的士兵和蚩尤的士兵打的難分難解之時,而且應龍大敗于風伯和雨師,蚩尤趁勢率部繼續攻擊黃帝。黃帝軍隊且戰且退,一直退到逐鹿這個地方的北邊,風伯雨師突然做法,頓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黃帝這方的士兵頓時被風吹得東倒西歪,被大雨沖刷的站立不穩。說來也怪,黃帝的士兵跑到哪裡,這風雨就跟到哪裡,黃帝軍隊又一度到了生死存亡之際,繼續下令撤兵。
而就在這個時候,女魃來到了戰場上,她看到自己父親這一方處于劣勢,立刻知道不好。女魃于是立刻施法,從頭上摘下一根羽毛,化作一根燒火棍形狀的武器,朝風伯雨師打去,風伯雨師隻感覺一股灼熱氣息撲面而來,頓時四肢酸軟,從雲層跌落下去,生死不知。
而蚩尤的軍隊也感覺到四肢燥熱難耐,口幹舌燥,寸步難行。黃帝見風雨消逝,知道是反攻的好時機,于是黃帝部族則借天時地利之便,最後選擇了一個狂風大作、塵沙蔽天的時機,乘蚩尤軍隊昏迷彷徨之際,向蚩尤發起最後反擊,果然大敗蚩尤,并且趁勢殺了蚩尤并吞并了蚩尤的軍隊和部落。
所以說女魃為父親黃帝戰勝蚩尤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但是也因為這一次的大戰,女魃失去了自己的法力,無法回到天上。女魃眼見父親大獲全勝,放下心來,又無法以恐怖的面容回到父親身邊,隻好在逐鹿這個地方赤水北岸尋了一處地方,隐居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北方經常少雨幹旱的原因。由于女魃是幹旱的代表,所以女魃走到哪裡,哪裡就會發生幹旱,所以女魃一直都不受到人們的待見。 也正是因為女魃經常帶給人們幹旱,所以人們覺得神女的形象不适合女魃,于是就開始将女魃描繪成一個男性形象了,而且長相還十分的恐怖,和現在的僵屍十分的相像,甚至還成為了僵屍的祖先。而名字也從女魃開始過渡成旱魃了。
不得不說,女魃也是身世十分悲慘的一個神女了。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旱魃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旱神,又叫“魃”或“天女魃”,有時也稱“旱母"。真正的原因估計上古時代,因為水利不發達經常幹旱造成人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由于對旱災的真正原因不甚了解,以為那是早魃之類的惡魔在作怪,于是便創造了旱魃這一旱神。
逐鹿之戰戰後
涿鹿之戰後,女魃滞留人間終身無法回到天庭,也無法和父親黃帝相見。 風伯和雨師因為受傷嚴重,法力盡失,對黃帝心藏怨恨,所以世間經常刮風下雨報複黃帝部落。
之後,黃帝族與炎帝族又多次發生沖突。黃帝族和炎帝族在今涿鹿縣阪泉地區交戰,黃帝族三戰三捷。炎帝族一部被迫北遷,一部留于黃河中下遊地區與黃帝族融合。戰争的勝利者黃帝部落與東方夷人部落融合,後來逐漸成為以炎、黃部落為核心的華夏族。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則被後人尊崇為華夏族的祖先。
曆史地位
我們從古代軍事文化傳統角度來看, 涿鹿之戰解決了華夏集團的生存發展問題, 是中國古代戰争起源的重要标志,而且作為形成中國古典軍事文化傳統的曆史動力,為中華優秀軍事文化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中國曆史上的英雄時代,就是黃帝時代,指的是五千多年前的文明進入文明社會期間。 而這一時代與兩次大戰密切相關:一是涿鹿之戰,以炎黃部族和蚩尤部族為代表的兩大集團之間的戰争 ,則導緻了不同文化共同體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二是阪泉之戰,打破氏族制度界限,促使黃帝和炎帝之間形成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
炎黃二帝
涿鹿之戰,作為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戰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促進了不同的血緣氏族部落之間的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為中國五千年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而且還在政治制度上進行了重大的曆史變革 ,禅讓制和由雙頭領導體制轉換成為了一元化領導體制。
綜上所述,涿鹿之戰大大加快了民族之間融合和統一的步伐 ,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交 流、碰撞及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涿鹿之戰是中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塊裡程碑,是中華文明由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标志和轉變,因此在中國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 。
涿鹿戰争對華夏戰争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當時論實力,蚩尤的九黎族實力應該在炎黃集團之上,九黎族的文明及武器都優于黃帝部落,據說當時的九黎族已經可以制造銅制兵器了,同時蚩尤又是古代華夏曆史上作戰最勇猛的人,後來還被黃帝尊為“兵主”,得到後世的供奉。由于涿鹿戰争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争,結局又是以黃帝之弱勢勝了蚩尤之優勢,之後黃帝又趁勢收複了中原,使華夏族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此後,又進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與華夏族結為同盟,這都與黃帝的軍事才能及其在戰争中的表現有極大關系。
後來的首領雖然無法從理論上學到黃帝的用兵韬略,但從所聞所傳中間接地領略到黃帝的兵法,并代代相傳,這就為華夏的軍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這次戰争對之後的兵器制造以及技術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許多史書上稱,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在發展時期興亡絕續之大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