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30 17:40:54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1

玉湖村村民牽馬載客歸來。 張亞兵攝

天剛亮,身着少數民族服飾的摩梭阿妹已在泸沽湖上劃槳載客,納西族漢子牽上馬兒載客攀登玉龍雪山……

夕陽西下,各族群衆與八方賓客一起跳起歡快的鍋莊舞,或圍着火塘與家人講述白天發生的趣事……

在雲南麗江,幸福如此簡單。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2

玉湖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和新華向媒體記者介紹玉湖村情況。 張亞兵攝

“靠山吃山”,“後進村”蝶變“示範村”

“現在的日子真的是好過了!”這是日前中央和雲南省級媒體記者在麗江采訪時,少數民族群衆說的最多的話。

少數民族群衆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事實上,從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工程”到“少數民族發展教育工程”,再到“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扶持增收工程”,麗江市實施的系列創建工程,無一不是圍繞改善少數民族群衆民生福祉,讓各族群衆分享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成果這一目标進行。

麗江市民宗局副局長楊建勳介紹,2013年至2015年,全市共實施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工程42個,受益群衆達8萬餘人,示範創建點的群衆人均收入從2011年的3259元提高到2016年的7258元,實現了倍增。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3

遊客乘木船在碧波萬頃的泸沽湖上遊覽。 張亞兵攝

玉湖村是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白沙鎮的一個納西族村子,村子有着“玉龍山下第一村”的美譽,但2010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僅3200元,是典型的“後進村”。

“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生産靠救濟是過去玉湖村的真實寫照。”玉湖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和新華說,2004年,玉湖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成立了玉湖村旅遊專業合作社,開展全民參與生态觀光旅遊服務,找到了一條“黨支部 合作社 公司 農戶”的發展路子。

目前,玉湖村已形成了玉湖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為主,以村民自發參與的旅遊客棧、餐飲、購物為輔的旅遊産業模式,全村400餘人參與旅遊服務。

2017年,玉湖村已接待遊客8.6萬餘人,經濟總收入已實現1600萬元,人均純收入8520元。

如今,新房子、小轎車在玉湖村裡随處可見,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衆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生态村、文明村、和諧村、經濟快速發展村等榮譽也接踵而至。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4

摩梭人(納西族)付美蘭在泸沽湖上劃船載客遊覽。 張亞兵攝

“靠水吃水”,美好生活不再是夢

走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幹淨、整潔、路暢、綠化是給外人最直接的印象。

“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鎮、村、學校、社區的創建過程中,除整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外,打造特色村寨良好的人居環境和發展環境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楊建勳說,引導少數群衆轉變民風民俗,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力行改造生産生活環境,将村民公約、家庭美德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各族群衆的環境衛生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顯著提高。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5

一名女遊客在泸沽湖遊船上自拍。 張亞兵攝

甯蒗彜族自治縣永甯鄉洛水村委會洛水村,是遊客進入泸沽湖景區的第一個民族文化旅遊特色村。

80後的洛水村村民娜珠自小在泸沽湖畔長大,從以前的種玉米、打魚為生到現在經營客棧、劃船載客、歌舞表演等旅遊服務,遊客多了、收入多了……近幾年巨大的變化讓她感受深切。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6

摩梭人(納西族)娜珠和村民在洛水村民族文化中心進行歌舞表演。 張亞兵攝

夜晚來臨,洛水村民族文化中心一片歡騰,身着盛裝的摩梭阿哥阿妹與遊客一起載歌載舞,在展示摩梭民族文化的同時,他們也得到了門票收入的回報。

“演出的收入雖然沒有經營客棧的收入高,但是可以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娜珠說,有幸生活在這片淨土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泸沽湖是摩梭人的母親湖。”說起對泸沽湖的保護,娜珠坦言,有幹淨的湖水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才會有更好美好的生活。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7

蒼蒲塘村村民沙文高在果園裡檢查蘋果品質。 張亞兵攝

“2700高原蘋果”,唱響“小涼山”緻富山歌

楊建勳認為,民族團結示範區建設以來,除了看得見的變化,群衆的思想意識從小富即安到主動求發展、謀發展的轉變也很明顯。

“靠自己努力、靠科技、靠品質、靠幫扶幹部的指導獲得實實在在的回報,增強了群衆發展緻富的信心,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發展勢頭。”楊建勳說。

蒼蒲塘村是甯蒗縣新營盤鄉藥草坪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坐落在海拔2700米的“小涼山”上,獨特的環境造就了高海拔蘋果——“2700高原蘋果”。

“蘋果好也愁賣,蘋果差也愁賣!”對九十年代初就開始種植蘋果的蒼蒲塘村村民沙文高來說,蘋果銷路、品質保障是最為影響收入的因素。

西雙版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雲南麗江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8

生長在海拔2700米的“2700高原蘋果”。 張亞兵攝

“種植有技術指導,銷售由公司負責,收入有保障,可以放心大膽的種蘋果。”沙文高說,同樣的十多畝地種出的蘋果,以前一年隻能賣一兩萬元,現在可以賣到六七萬元。

從甯蒗恒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進入,到“2700高原蘋果”品牌打造,再到互聯網電商平台銷售,和沙文高一樣種植蘋果的300餘戶村民種蘋果的底氣更足了。

甯蒗恒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魯權介紹,公司采取了“公司 合作社 基地”的經營機制與“支部 合作社 貧困戶”幫帶機制相結合的“聯建雙推”模式,公司建立電商平台,負責品牌宣傳、技術指導、質量監督和線上銷售,合作社負責組織群衆進行線下生産,黨員結對幫帶貧困戶進行标準化種植,産業帶動群衆脫貧已經初顯成效。

“去年通過電商平台銷售蘋果469噸,帶動當地群衆戶均增收3350元,其中2戶收入均超20萬元。”魯權說,下一步公司将繼續加大投入,通過做優做強高原蘋果産業,實現以産業帶動當地群衆脫貧緻富。

麗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靜全表示,通過全市各級各部門不斷的積極探索,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進行緊密結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主戰場在哪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陣地就推進到哪裡的原則,形成了“一率先”“三結合”“五聯創”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工作經驗。(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