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啰嗦兩句沒用的,對以色列最初的好奇來自曉松奇談的節目,有過一期以色列節目,還記得英語課讓寫一個國家和城市,我選擇了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不過全部是百度的資料罷了;
再次對它有點認知就是去年朋友們瘋狂推薦樊登讀書,一個朋友傳銷式的推薦竟然直接贈送了我一年會員,剛開會員我當綜藝節目看,也很上瘾,看了樊登講解這本書;
前一段時間看《遺落的衛星》談到中亞的複雜的曆史和被遺忘的現狀,又想起了中東,作為一個女生,實在是搞不清這其中的複雜的曆史也捋不清。在快要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看到kindle公衆号有促銷,書單中看到這個套裝四本書,果斷下手,接續上閱讀計劃(很不幸,下手不久就收到kindle退市公告,之後隻能用作蓋泡面蓋。。。)
最近看書比較慢,花了些時間看完第一本以色列。前幾天跟一個男性朋友說我在讀這本書,他投以贊歎的目光,我立馬解釋,我沒有嘗試多深的了解這段曆史或者嘗試捋清楚這裡面的關系,很多東西我都是不深究的,畢竟也不是做學問,隻是看看,自己有所感悟即可;
看完書還是很感慨的,記憶深刻的應該是猶太民族回到2000年前的土地建國這個曆史的奇迹,梅厄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猶太人無處可去(原文忘記了),這可能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吧,最簡單的幾個字往往是最深刻的;
猶太民族、以色列好像一直不陌生又很陌生,一直聽到這個名字但又一點不了解,從小就聽說猶太人很聰明,看完書似乎有了答案,也許最開始并不是最最原始的聰明基因的遺傳:
一個是猶太人重視教育,書中很多次提及,想起之前的新聞“寒門再難出貴子”,一個重視教育的群體和一個不重視教育群體裡孩子成長肯定不一樣,一個有知識文化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和沒有文化家庭裡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即使外在的生活條件都是貧困的或者動蕩的,就像父輩财富的直接傳承一樣,知識也傳承了,就像父輩的脾氣秉性潛移默化一樣,因為好學和知識豐富造就的“聰明”也會積澱成一種基因遺傳下去;
再一個,“窮則思變”,一個每天都用盡全身力氣去生存的民族,每天要思慮的事情太多了,一個工具都是長時間使用才最鋒利,大腦也一樣,這種2000年積攢下來的不得不時時刻刻思考的本能也會慢慢寫進DNA代碼裡遺傳下去吧。
最後,關于反思,書中也是不止一次提及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善于反思,經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争、沖突,無論世俗意義上的勝與敗,這個民族總有人站出來反思,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不僅僅是國家、民族決策的反思,更多的也關注到個人,前線的戰士個人的心裡創傷、戰争和道德、能夠站在地方民族立場看問題。又想到我們從小學習的曆史到一場戰争分出勝負就結束了,最開始對這個問題有認知也是曉說曾經有兩期節目就是講戰後,一個是被迫遷徙的普通人的心酸曆程,一個是戰争中士兵離開戰場後的生活,更多的是怎麼樣面對自己參加的這場戰争,心靈的創傷。更難能可貴的是,以色列一些文化界人士的這些反思的文字、歌曲、影視作品都得到了傳播,并且産生了社會性的讨論和認知。巧合的是,我在讀這本書的間隙又看到了陳丹青《局部》中講述蔣兆和的流民圖,陳丹青在節目中問了一句,現在的大學生青年人有幾個人知道這個人這幅圖。。。。。。
再插播一點想法吧,關于宗教。書中最後表述以色列國内關于世俗猶太人、世俗政黨和傳統猶太教的讨論,以色列社會也是時而抛棄、時而反思、時而接近,最終還是走向融合,保留猶太性和建設世俗政權國家等等。我是生活再沒有宗教信仰的環境,從小接受的是科學教育,第一次有點震撼是在五台山看到磕長頭的信衆,更為震撼的一次就是去西藏,何其有幸是一位地道的藏民且宗教信仰較為純粹的一個導遊,看風景的時候有點吊兒郎當的帶團和進入布達拉宮後虔誠、專業且發自真情的講解每一幅圖的故事,情到深處的眼泛淚光、對于藏傳佛教曆史和教義的熟練掌握和随口而出,深深震撼着我,這種宗教力量。。。。。。我覺得從那會開始我才剛剛認識“宗教”兩個字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講解傳統猶太教的内容,但是基于之前西藏的經曆,我覺得我更能理解書中一直提及和讨論的,傳統猶太教、培養新猶太人和建設世俗主權,以及一個猶太國家的猶太性等等一系列複雜的沖突和矛盾
接下來開啟第二本:先說一下,對于阿富汗的認知除了新聞的反複提及,可能就是《追風筝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