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成年人之間最能聊開的話題,孩子的教育必然是其中之一。
隻要說到這個話題,總能引來圍觀,呼聲一片,衆多讨論最後大多歸結成一句話:現在的孩子,難教難管!
孩子為什麼不服父母的管教呢?如何才能讓孩子積極好學?又如何才能打造良好的親子關系?
《讓孩子成才的秘密》這本書告訴我們: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隻有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形成良性的親子互動,打造和諧的親子關系。”
本書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作者寂靜法師,是一位僧人。
他曾用獨到的佛法智慧和通俗易懂的道理,解決了無數家長在教育中的燃眉之急,被稱為“最有辦法的老師”。
本文根據寂靜法師關于家庭教育的開示整理而成。
父母,孩子人生的雕刻師
相信你或多或少聽到過類似這樣的話:你看看人家孩子,什麼都會,你怎麼就不會?
似乎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于是橫加指責。結果孩子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表現越來越差,父母越來越惱怒,最終形成了孩子不愛學習的惡性循環。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寂靜法師告訴我們:孩子所有的問題,100%是父母的問題!
研究發現:
“孩子幼年階段通過感官,接收到的各種外部信息,将全部進入大腦潛意識,伴随孩子的一生。而在孩子生命初期,家長是帶給孩子最多初始信息的人。”所以家長初始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隻空瓶子。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聽到的多數是消極負面的話語,看到的大多是父母焦慮憤怒的姿态,這些負面信息就會不斷進入孩子的大腦,就像持續往一個潔淨的空瓶子裡,注入渾濁的污水,這樣必然給孩子的人生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潛意識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也許你要說,那我天生資質平平,是不是就注定,不可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呢?
寂靜法師認為:真正要培養孩子,就必須和孩子一起成長。
如果在一間房子裡,種一棵樹苗,随着自然生長,它必然會頂到房子。
實際上,孩子就像一棵樹苗,随着不斷成長,他對外界的認識逐漸增加,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己的想法會越來越多。
如果父母一直用對待嬰兒的态度,去對待成長中的孩子,便會遭到孩子的反抗。而此時,沒有反省意識的父母便會說:孩子開始逆反,頂撞我了。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成長,則很可能用權威粗暴的方式壓制孩子。這種教導方式,即使能讓孩子表面上服從,也沒法得到他們發自内心的認可,孩子會不斷想辦法反抗我們的權威。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斷惡性循環的親子關系。
也許你會問:那我怎麼做到不限制孩子的成長呢?
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對孩子足夠尊重和理解,和孩子一起,體驗他的樂趣,就能實現順暢的親子溝通,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
父母雖然站得高,但是直接命令孩子是不行的。必須進入孩子的世界,和他打成一片,然後帶領他進入自己的世界。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尊雕塑産品,而父母正是孩子人生的雕刻師。
為人父母者,隻有将焦點回歸到自身,勇于承擔責任,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完善自己的雕刻技能,才能将孩子塑造成精美的藝術品。
夢想,點燃生命的發動機
如果說,父母的教導方式,決定孩子能走得多遠,那麼能否點燃孩子的夢想,決定孩子能飛得多高。
寂靜法師發現,孩子80%的問題,正是源于沒有夢想,強迫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前行,就好比全家人,使勁去推沒松手刹的汽車,越使勁,汽車磨損越嚴重。
點燃孩子的夢想,激發孩子的内在動力,猶如給汽車松手刹,并啟動發動機,孩子自然能在人生道路上,馳騁千裡。
也許你會說,夢想誰都有呀,比如想當醫生、想當老闆、想賺很多錢。然而在作者看來,這些都隻是目标,算不上夢想,夢想必須是偉大、美好、無私的。
正如明星女孩鄭桂桂,沒有右手手指,卻憑借美妙的琴聲,登上2011中國達人秀年度盛典夢想之巅,并在人民大會堂演出。
鄭桂桂說:“一開始我的夢想是當一名鋼琴老師,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隻要肯學,我都願意教。現在我的夢想就是盡我最大的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正是這份駐滿大愛之心的夢想,帶給了她堅強的意志,讓她重視生命的價值,最終活出别樣的優雅人生。
▲鄭桂桂在【自然的恩典】夏令營演奏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夢想呢?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孩子的夢想需要父母的引導。
我們要允許孩子,展開大膽的想象。
比如,你的孩子可能會說,他想當一位音樂家,讓天下所有的病人,聽到他的音樂就會好起來。就算你覺得這不可能,也不能否定他,否則便扼殺了他的夢想。
當然,夢想還必須要是真實的。孩子的夢想,一定是源自于他内心的真實想法,而不是為我們的面子而生。
有了夢想,還要鼓勵孩子,朝着自己的夢想不斷前進,堅持到底。
第二,父母需要陪同孩子一起學習。
一個12歲的孩子說他的夢想是将來很富有。寂靜法師便問他:要有多富有,能不能建立一個超過比爾·蓋茨的夢想?孩子欣然應允。
随後,法師便告訴孩子的媽媽,陪同孩子去買比爾·蓋茨的傳記,和他一塊閱讀,學習比爾·蓋茨的精神。同時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去模仿比爾·蓋茨積極向上的品德。
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為他塑造一位偶像,同時和孩子一起去學習他的偶像,相信這樣的引導,一定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第三,允許孩子順其自然地調整夢想。
當我們看到孩子有自己的夢想時,應該為他感到歡喜,哪怕這個夢想在你看來不切實際,你也絕對不能打擊他,否則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和迷茫。
随着孩子年紀的增長,和認知的豐富,他會自動調整他的夢想,并且随着不斷改變,他的夢想會越來越接近實際生活。
我們要允許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來順其自然地調整夢想,因為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夢想,都是他相應的年齡段,所需要的成長動力。
夢想是一粒種子,決定了生命大樹的高度。
你可能會有疑惑:
“讓孩子追逐夢想,他會不會壓力太大?如果夢想沒有實現,孩子會不會覺得人生有遺憾?”寂靜法師告訴我們:人需要有夢想,但不能被夢想所困。夢想的作用,是給人方向、力量和希望,讓短暫的一生過得真實有益,讓生命收獲喜悅。它可以實現,也可以不用實現。
當孩子有夢想之後,會從中得到力量,感覺到幸福,從而讓生命充滿希望,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
成長,創造生命的奇迹
當孩子擁有了夢想,就像點燃了生命的發動機,有了内在的動力,蓄勢待發。而要想馳騁千裡,欣賞遠方的美景,則需要在生活的體驗中,不斷地成長。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快速地成長呢?寂靜法師為我們分享了快速成長的六大要素,列舉其中幾個。
尋找優秀的老師。
老師是孩子的啟蒙者,所以我們應該在能力範圍内,給孩子找到最好的老師。還要引導孩子尊師重道,對老師心懷謙卑之心。我們自己則應給孩子做好表率,對老師待之以禮。
當然,有好的老師很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也隻是徒然。
内求智慧和境界,不斷自我提升。
隻有不斷成長,才能讓潛能得到最大的開發。有很多人一畢業,便想着自己能得到多少工資、賺到多少錢,不斷追求外在的名利,生怕老闆虧待了自己。這就違背了内求的規律,在向外求。
其實,我們應該首先去追求進步,讓自己變得值錢。有錢是暫時的,值錢才是長久的,向内求自己的提升,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大不一樣。
優化自己的圈子。
什麼是圈子呢?簡單地說,就是孩子成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好的環境,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把孩子放進特定的、有能量的環境中,能激發出無限的潛能。
一處幹淨、整潔、舒适的住所,能陶冶身心,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此外,如果孩子有獨立的房間,則可以給孩子搭建具有引導性的環境。
比如,希望孩子大方得體,則房間布置得整潔有序;希望孩子視野開闊,就布置中國地圖;希望孩子胸懷天下,就布置世界地圖。
除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孩子同樣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古代的孟母三遷,到如今,我們費盡心思地給孩子找學區房,其實都是為了給孩子,覓得一處上好的人文環境。
一個積極正能量的圈子,能喚醒孩子的智慧和愛心,讓他成為一個鮮活的人。引導孩子,讓他建立一個優秀的圈子,對成長大有裨益。
當然,成長遠非書本上的理論,隻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有所收獲。
堅持超常的經曆和體驗。
豐富的經曆和曆練,能豐盈孩子的内心,是孩子快速提升的通道。
不少父母,習慣包辦孩子的事情,這是害而不是愛。大可放手讓孩子盡情去體驗,而我們隻需要抱以欣賞的姿态,靜待花開。
比如孩子過生日,你可以讓他自己做主,請同學、買禮物,安排所有事項,而我們隻需要旁觀,在他需要的時候進行協助即可。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能力,又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最後,當孩子有了夢想,有了老師,有了所有成長的基礎條件,我們就要帶領孩子,持續不斷地堅持,這便是成長的最後一個要素。
正如生命不能停止生長,要持續地積累,才能品嘗孩子成長的果實。
榜樣,孩子進步的發射器
成長不隻是孩子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也需要不斷超越現有的局限,和孩子一起成長,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榜樣的力量。
有人說,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次修行。那麼,怎麼才能功德圓滿,修成正果呢?
寂靜法師在書中為我們分享了八個巧妙的教子妙方,可歸結為三點:言傳、身教以及放手。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點:言傳,即正面的語言引導。
聽覺是很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而孩子聽到最多的話語,來自父母。所以語言教導,對孩子尤其重要。
一位母親曾說讓女兒把頭發剪短一點,說了無數次,但孩子就是不聽,結果法師一說,孩子立馬答應了。
為什麼呢?
當時法師是這樣說的:“你去把頭發剪短一點,可以嗎?”
可她媽媽是怎麼說的?“把頭發剪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隻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而不是使用權威,孩子才可能接納我們的建議。
我們要杜絕打擊孩子、給孩子灌輸負能量,而應該處處鼓勵,給予正面的管教和激勵,并給孩子祝福,讓孩子在溫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從而建立積極樂觀的信念。
第二點:身教,即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行動的榜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如果隻有言教沒有身教,不但無效,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就好比多數人,自己是一隻老母雞,卻要求小雞仔必須會遊泳;自己是凡人,卻要孩子成為神仙;自己不行,卻對孩子寄予厚望。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期望時,就不停地指責,長此以往,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再聽從我們的教導。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夢想,那麼就要建立自己的夢想;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積極向上,就應該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交好朋友,建立好圈子;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熱情禮貌,則自己要做到待人以禮,給孩子示範待人接物的正确方式,而不是命令和控制。
第三點,放手。
也就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抓大放小。簡單說,叫放養而不是圈養。
如果嚴格的限制孩子的活動,隻追求好成績,而導緻孩子身心出了問題,則是本末倒置,就像逐年高發的跳樓、高科技犯罪、反社會等事件,都是孩子沒能得到自由成長的結果。
自然界中,圈養動物的智商和敏捷程度,遠不及放養的動物。同樣地,相對于權威和管控,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為自己,才是明智的選擇。
每一個呱呱墜地的孩子,就像降落的天使,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帶給我們無限的喜悅和感動,我們唯恐不能給他們最好的生命體驗。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出現諸多問題,我們誠惶誠恐,不斷尋覓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明白,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自身問題的影射。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而繪畫的原料,則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建造夢想,這樣才能喚醒孩子内在成長的動力;我們需要引領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去積累豐富的人生經曆;我們要時刻反省自身,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去成就孩子完整的生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古聖先賢的智慧之語,說出了厚德載物的人生智慧,也道出了教養孩子的根源所在,那就是父母是否足夠好,決定了孩子是否優秀。隻有做好孩子的榜樣,帶領孩子共同成長,才能善待這份生命的禮遇。
武志紅說: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就讓我們用全身心的愛,給孩子打造最溫馨的港灣;讓我們用智慧的正能量,澆灌孩子茁壯成長;讓我們用最大的包容和柔軟,為孩子成長的道路,種下慈悲和善良的種子。
願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都能開出奇迹的花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