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各皇子分别屬于哪個旗?他們封爵以後是不是旗主?這是兩個不同的讀者提出的問題,因為比較相似,所以禦史就将它們放在一起,下面就此話題展開來講。
先說皇子的旗籍問題
皇子旗籍不僅限于康熙帝,清代所有皇帝的皇子都是一樣的。因康熙的皇子較多,所得封爵者也衆,所以下面就以康熙朝為例進行說明。
我們知道,清代的皇子在沒有分府之前都居住在宮内,年長分封之後才會單獨分府居住。通俗地講就是現在的父子分家。
康熙帝皇子衆多,皇子們在沒有成年時戶口與康熙是在一起的,戶口本上戶主就是康熙,後妃、皇子、公主等都是家庭成員,按照現在的區域劃分,都屬天安門派出所管理。
皇子在沒有分府之前旗籍自然也是跟着皇帝走的。可是這樣也有一個問題,康熙皇帝到底是屬于哪個旗的呢?讀者朋友都知道,皇帝親領上三旗,即滿洲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其中鑲黃旗是頭旗。顯然,皇帝的旗籍就是滿洲鑲黃旗。
鑲黃旗下屬很多的參領、佐領,其中又以第一參領下的第一佐領地位最尊,故康熙皇帝與皇子都屬鑲黃旗下第一參領第一佐領。
皇子成人後就會分府,這個沒有固定的年齡,一般都是十七八歲左右。皇子分府的時候,一般都伴随着分封,隻不過康熙皇帝皇子衆多,未必每個皇子分府時都會授予爵位。比如十三阿哥胤祥,終康熙一朝都沒有爵位。而老大、老三、老四、老八分府都有貝子、貝勒、郡王的爵位。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皇子一旦分府,旗籍就會發生變化,就連皇太子胤礽也不例外,不再隸屬滿洲鑲黃旗,而是要被分到下五旗。從康熙四十年以後的情況來看,皇子的旗籍大緻如下(粗略統計):
皇長子胤禔、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十四子胤禵、二十一子胤禧隸屬鑲藍旗;皇四子胤禛、五子胤祺、七子胤祐、十二子胤祹、二十三子胤祁隸屬鑲白旗;皇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三子胤祥、二十子胤祎、二十二子胤祜、二十四子胤祕隸屬正藍旗;皇十子胤䄉、十五子胤禑、十七子胤禮隸屬正紅旗;其他則隸屬鑲紅旗。
這麼看來,皇子分府也就意味着要從康熙皇帝的戶口本上消名,各歸不同的轄區。以十三爺為例,分府隸屬正藍旗旗籍,他所屬的正藍旗居崇文門内。那麼按照現在的講法,他的戶口就不再屬于天安門派出所管理了,而是遷到崇文門派出所轄區。
再來講皇子與旗主的概念
八旗旗主制度的形成源于關内,努爾哈赤時期八旗旗主已經形成,但真正被固定下來的則是在崇德時期,除了鑲黃、正黃由皇太極親領外,其他六旗旗主分别為:
正紅旗旗主代善,鑲紅旗旗主嶽托,正白旗旗主多铎,鑲白旗旗主多爾衮,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順治時期,正白旗納入上三旗,剩下的隻有下五旗的五個旗主。
這五個旗主王爺清一色都是大清開國的鐵帽子王,他的旗主地位一直到清王朝滅亡都沒有發生過變動。而且各旗旗主僅有一人,并不多設。所以,康熙帝的皇子雖然被分封到下五旗,但沒有一個皇子是旗主。
說到這裡就會引申出另外一個概念——八旗領主。了解八旗制度的讀者肯定是清楚的,各旗下設有不同數量的參領、佐領。一般情況下,各旗下設三百至四百個佐領不等,并且各旗都是以佐領為單位分封給各皇子的。
康熙時期,為了遏制旗主的勢力,康熙帝采取了分散旗主權勢從而達到集中皇權的目的,将下五旗的為數不等的佐領分給皇子,以制衡旗主的權力。這些領有不同佐領數量的皇子就是所謂的領主。
還以十三爺胤祥為例,他被分到了正藍旗下,領有8個佐領,這8個佐領也就屬于胤祥的下屬,與佐領下人形成了主屬關系。盡管從名義上來講,正藍旗的旗主仍然是肅親王豪格的子孫,所有佐領下人都要視肅親王為旗主,但實際分給胤祥的8個佐領下人,已經不再直接聽命于肅親王。
那麼是不是說胤祥手下的8個佐領就是他的私人财産了呢?顯然也不是的,八旗制度十分複雜,關外時期旗主對該旗下屬有着絕對的掌控權,手握生殺之權。崇德時期,皇太極在各旗設管旗大臣,即固山額真,負責實際行政方面的管理,這樣就分散了旗主的權力。
康熙時期,設立了各旗單獨的衙門,旗主已經不具體管理事務。至于分給皇子的佐領,也是屬于國家财産,皇子作為領主其實隻有主屬關系,而不是一般官僚機構中的上下級關系,八旗事務還是由各旗都統衙門管理。
說白了,皇子如果不是該旗的都統或是副都統,就不能具體參與旗務的管理,雖然名下有佐領但也沒有實權,更與旗主沾不上任何的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