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科學依據的健康傳言不要信?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台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共同發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對十個流言進行了辟謠,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無科學依據的健康傳言不要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台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共同發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對十個流言進行了辟謠。
流言1 冷鍊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看來不能再吃冷凍食品了。
真相:正規渠道購買的正常冷凍食品可以食用。截至目前,全球确診病例中并沒有發現因為直接食用冷凍食品而引起的感染。
流言2 泡發食物都很危險,都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
真相:并非所有被浸泡過的食物都含有米酵菌酸,大可不必因此拒絕一切浸泡食物。某些可能産生米酵菌酸的食物,隻要浸泡時間合理,就可避免中毒。黑木耳的浸泡時間建議不超過4小時,水溫不超過30攝氏度。有實驗表明,泡發超過6小時,黑木耳的邊緣就會開裂,不僅嚴重影響木耳的品質,也使木耳更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河粉、米粉在熱水中的浸泡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食用前需再用沸水煮1分鐘左右。
流言3 吃冷凍肉有害健康。
真相:肉類在溫度極低的條件下,蛋白質會發生冷凍變性,确實會影響口感,吃起來可能會比較幹硬。但蛋白質和礦物質的含量基本不會在保存過程中發生變化,雖然會損失小部分可溶性蛋白質、鹽類、維生素等水溶性營養物質,但并不會影響核心營養。
流言4 生乳标準低,所以奶味變淡了。
真相:《食品安全國家标準生乳》适用于生乳,不适用于即食生乳。也就是說,這個标準針對的是那些被加工成鮮牛奶以及奶粉、冰激淩等奶制品的原料,而不是我們直接會喝到嘴裡的鮮牛奶産品。
流言5 複原乳沒營養,是一種“假牛奶”,甚至可以說是牛奶中的“地溝油”。
真相:鮮牛奶是指牛奶脫離牛體24小時之内的牛奶;複原乳又被稱為“還原乳”或“還原奶”,是将幹燥或者濃縮後的乳制品與水按比例混合均勻後獲得的乳液。相比鮮牛奶,複原乳的生産工藝增加了高溫殺菌的步驟,但對于主要營養成分(如蛋白質和鈣)幾乎沒有影響。不過,目前市面上用複原乳制成的産品一般都含有糖、香精等,建議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适合的奶制品。
流言6 加食品添加劑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
真相:每種合法的添加劑都是為了實現某種特定功能,能改善風味、口感或安全性。不添加則意味着要犧牲掉某些品質。例如,少了防腐劑,食物更容易變質。現如今,我國對各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範圍和劑量制定了嚴格、詳細的标準,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經過了科學、嚴格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而媒體報道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等有害物質,其實是非法添加物,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食品中,卻讓食品添加劑背了黑鍋。
流言7 速凍食品沒有營養。
真相:速凍食品不僅僅是把食物凍起來這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冷凍速度非常快,由于降溫速度很快,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營養和口感。以速凍蔬果為例,它們一采摘下來很快就會在-18℃的條件下進行冷凍。在這個溫度下,蔬果的呼吸作用幾乎停滞,微生物也無法生長繁殖,可能還更有助于營養物質的保留。
流言8 國産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有毒。
真相:亞鐵氰化鉀是我國食用鹽中允許添加的一種抗結劑,在常規烹饪條件下不會産生氰化鉀。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使用亞鐵氰化鉀,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流言9 食用隔夜菜會導緻腎衰竭。
真相:隔夜菜密封後冷藏較短時間食用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有實驗表明,如果烹調後不翻動,放入冰箱4攝氏度冷藏,菠菜等綠葉菜24小時之後亞硝酸鹽含量約從3毫克/千克上升到7毫克/千克,所以每天吃半斤菠菜完全無需擔心緻癌問題。隔夜茶的道理也一樣,會緻癌的說法純屬謠言。
流言10 塑料包裝的食品會引發癌症。
真相:允許用于食品包裝的塑料都經過嚴格的安全性審查,食品使用符合國家标準的塑料包裝,不存在安全問題。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實塑料包裝會引發癌症。
(摘自《中國市場監管報》)
來源: 今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