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小時候聽到最多的并不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而是我爸常念叨的“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就在前天去看老人,老爸坐在床邊,望向外面,嘴裡還說着“該種地了”,我想這是一輩子的鄉愁吧,離開農村多有不舍。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總是這樣有桃李盛開的喜悅,也有緬懷故人的哀思而存在着。現代人對清明的傳統理解:清明既莊重也活潑。人們也會春遊踏青,歡聲笑語,努力地活在當下。
我們北方才剛剛看到桃樹開花,枯樹枝上終于看到了一點顔色,令人心情愉悅。我們北方很重視清明節,多指掃墓祭祖,對于吃啥,我們一向不如南方那麼豐富。就拿青團來說,我們北方真的沒有,看着南方的小夥伴清明前就早早準備了各種餡料的青團,說實話,我真的很饞,去年我在網上買了一盒青團,第一次吃,真的太好吃了。(有時候我都懷疑自己是個南方人,都說南北飲食差異大,彼此吃不慣對方的食物,可我不是,南方的食物我都喜歡,像臘肉臘腸牛肉丸子什麼的..)
吃雞蛋
小時候長輩們常說“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而且像我們農村都是自己家養雞,過節買不起大魚大肉,雞蛋還是有的。(後來了解到:清明節吃雞蛋起源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新下的雞蛋熱呼呼,但我婆婆說剛下的雞蛋并不好吃!要放幾天
吃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其實這是清明節的凄美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随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裝殓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複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吃饅頭
北方有蒸饅頭的習俗,過去清明節前家家都要蒸鍋饅頭,大大的發面白饅頭用來做祭品。延續到現在也是這樣,我婆婆就是在一些節日都要蒸鍋饅頭。(還有民間習俗說吃饅頭莊稼不遭冰雹)
婆婆蒸的饅頭特别好吃
吃馓子馓子,又稱食馓、寒具,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面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
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墓祭的好時節。
掃墓祭祖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掃墓之餘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節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内容。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帶回家插在門口。(民間習俗認為插柳可以避免疫病,那時候醫療條件差,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所以插柳祈求遠離疫病);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
吃好玩好的同時也别忘了老傳統的禁忌:
忌穿到大紅大紫花俏的衣服清明節這天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忌買鞋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
掃墓時間忌天未亮或傍晚時分盡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