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語境下,注意力經濟是争先搶奪的寶貴資源,但近期一個名為“護肝計劃打卡群”的微信群卻成為了不少人投訴的對象。
網傳截圖
據紅星新聞報道,黃女士(化名)在回家探親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親友進了一個名為“護肝計劃打卡群”的微信群,該群主要活動點在湖南長沙,群裡不少人發出手捧一大把營養素片的照片打卡,到了淩晨時分,仍有人在拍照打卡。
網傳截圖
媒體報道顯示,類似這樣的“護肝打卡群”頻繁地出現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
“打卡營銷”實則借輿論渲染保健焦慮
随着我國實現全面小康,人民群衆對食物、營養、健康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當前,“媒體加工”“平台推送”“社群營銷”等加工方式已經成為保健品宣傳常态,而“護肝計劃打卡群”的發起者無疑具有别樣的嗅覺和靈感,試圖搭上流量的順風車。
據媒體報道,“護肝打卡群”除了讓群友大量使用安利産品外,還成為安利營銷人員發展“下線”的新方式。梳理發現,通過微信群打卡産品可以達到一次傳播,随着部分群友轉發分享到朋友圈、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台可達到二次傳播,而“病毒式”的人際傳播會促進産品熱度攀升。在衆多量變積累過後,這種打卡模式設置的議程會被更多潛在客戶聚焦。
據紅星資本局報道,護肝打卡群不隻這一個。在微信、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搜索“護肝打卡群”,可以發現有不少介紹護肝打卡群及其好處的文章。換句話說,随着大衆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雙重發酵,産品也将被推向風口。當前,不少群衆本就存在健康焦慮,經過這類商家“打卡”“曬圖”保健品等放大強調後,無疑會形成一座“信息繭房”,而他們也将成為焦慮營銷的對象。
消費者或陷入思維定式和“集體無意識”
報道顯示,進入打卡群,需購買安利産品;在一些群内,群友每日需打卡服用11片-27片不等的營養素片/膠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營養素片的食用量遠超安利推薦食用量。而在微信公衆号“健康100萬”的文章中,有人稱參加護肝計劃1個月體重降了,有人稱參加3個月脂肪肝完全消失,血糖調理正常。
分析認為,這類“護肝打卡群”不僅缺乏專業人士的有序打理,而且正确科學的信息也有限。對于受衆而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過度的、沒有針對性的,甚至有些消費者會去将自己的病情對号入座,将保健品視為“救命良方”,嚴重時可能會延誤甚至加重自己的病情。此外,通過常規性打卡服用保健品的方式很容易給消費者形成思維定式,甚至是潛在的心理壓力,在“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形成錯誤的保健觀念。
平台需履行主體責任官方應加強輿論引導
長遠來看,“護肝打卡群”究竟是輿論陷阱還是新興紅利無疑會被長期聚焦。但無論是對于當事企業還是相關監管部門而言,這類營銷方式背後涉及的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等潛在問題都是引爆輿情的風險點,一旦“魏則西事件”之類的輿情爆發,再加上惡意炒作等不确定因素,一些潛在風險可能由暗轉明,衍生輿情危機。因此,建議多管齊下采取行動,防範相關風險。
經營者在進行商品宣傳時應依法履行法定義務,主動披露商品的準确和真實的功效,避免誇大造勢。
相關信息的發布平台應該及時監測不良風向,從源頭處加強審核、辟謠機制,對違規用戶及時作出相應的公開處罰。
市場監管部門需正視當前投訴問題,深入評估“打卡營銷”的潛在風險隐患,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并加強同網信等部門合力引導,維護清朗的網絡生态。此外,要做好善後處置的風險研判,避免發生輿情事件後被輿論無序追責。
有關部門應該适時發聲,及時充分公開科普和權威信息,主流媒體也應及時糾偏,避免一些變異的宣傳推廣形成不良示範效應,維護消費者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輿情分析師飛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