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着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
這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最後說的一句話。康德把理性放到了人的層面來進行批判分析,可是對于頭上的心空還有心中的道德律,卻依舊是越思考越敬畏!
天才物理學家牛頓的運動定律,解釋了星體運行的規律,然而,在談到此的時候,他依舊說:萬有引力隻是揭示了天體運行的規律,但是背後推動運行的存在,依舊是無法思維的!
縱然《純理批判》整個都是在講理性,将思維存在的原理,站在人的角度對萬事萬物就行理性思考,其中尤其是對于人的理性存在,批判得尤其多!但他依然說:唯有頭上的星空,還有心中的道德律,越思考越敬畏!
但凡對康德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康德一生極其自律,他的自律幾乎達到自虐的程度。
在當時康德生活的小城柯尼斯堡,有一個這樣的說法:人們可以根據康德的出行,來調整自家鐘表的時間,康德的自律達到了這樣的程度。
康德一生中的每一項活動,都是嚴格安排的,他就像一部機器一樣,起床、喝咖啡、寫作、教書、吃飯、散步,時間幾乎從來沒有變過,就像機器一樣。
每天下午三點半,工作一天的康德都會走出家門,開始他的散步,鄰居也開始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
也許在我們看來,康德這樣的一生,實在太過乏味,然而,當你走進康德建立的哲學大廈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是一座大山,也會你不一定會去攀登,但他就在那裡,就是一種标志。
就像有人說的,康德的一生,沒有任何故事,但他的思想,就是他的全部故事。
讀康德的哲學,尤其是作為其代表作的“三大批判”,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語言晦澀難懂,裡面的理性思維也難理解,就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是純粹思之事情,康德的批判哲學,也是這樣。
但是,當你讀懂了,你會發現,我們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變得更加清晰一些。康德雖然沒有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但是他告訴我們,我們何以能夠認識世界!
最重要的是,曾經有那樣一個靈魂,站在無垠的星空下,充滿敬畏之心看星河起落。
所有的故事,最終都會在時間的長河當中淹沒,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很大,但我們所需要的地方很小!
我想,柯尼斯堡康德的住處每天早上亮起的燈光,就是那個自由的靈魂為黑暗點亮的!就像他擡頭看見的星空!
每次打開康德的著作,就好像徜徉在星海,盡管浩瀚難懂,但在其中,卻能明顯感覺到那種自由,真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無所不為的自由!
自由是什麼?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并且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在心裡,不在于這個世界的任何空間!
現在許多人追求的标配生活是“一棟房子”、“一輛車子”、“一家子”,康德一生隻完成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了一棟房子。
康德終生未娶,一輩子深居簡出,直到死亡,都沒有離開過出生地,詩人海涅曾說,康德是沒有什麼生平可言的。
套用海德格爾的話就是,他在這裡出生,在這裡工作,然後就死了!
如果我們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康德,康德無疑是沒什麼可看的,他這個人有點古闆,甚至在對待金錢上,也留有笑料。
他經常聲稱,他最大的優點是不欠任何人一文錢,以至于他曾說:“當任何人敲我的門時,我可以永遠懷着平靜愉快的心情說:‘請進。’因為我肯定,門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債主。”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不欠任何人一文錢,這是極其不容易的。
所謂不欠任何人一文錢,不隻是說沒有向别人借過一點東西,更是說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上,都不欠别人一點,對任何事情都問心無愧!
我一向覺得,很多事情我都問心無愧,沒有向别人借過錢,曾經稍有牽扯也早就還清,但是我卻不敢說我不欠任何人,每次思及家人、愛人,心裡總覺得會有所愧疚,即便并不是因為我真的欠了什麼,但就這“人情世故”債而言,我确實欠了!
康德能說:不欠任何人一文錢。可見其心中,至少是絕對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無所依待的!為何是無所依待呢?因為當我們内心在依靠某人的時候,其實情感上就已經有所虧欠了,當我們真正依賴于某物的時候,就已經差了什麼了!
安蘭德說:真正的自由,就是無所憑,無所依,無所待。
當我們在心靈上真正無所欠的時候,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康德能以一種愉快的心情打開那扇和外界連接的大門,問心無愧,實在讓人羨慕!
縱然後來的康德,并沒有“欠”任何人一文錢,但是曾經的他,也因為“錢”的事情,被生活“為難”過。
1740年,康德進了柯尼斯堡大學,但由于家境貧寒,沒進行碩士論文答辯,直到1748年,才大學畢業。
畢業之後,學校沒有他的位置,他隻好去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做家庭教師,後來,康德進柯尼斯堡大學做講師,漸漸地有了名氣,但他也很長時間都沒有獲得教授席位,年屆五十,才得到哲學教授席位,但期間,他拒絕了柯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隻願意在柯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
康德拒絕了其他學校的教授聘書,是不願意離開家鄉,也是身體原因,但是他不接受柯尼斯堡大學詩學教授聘書,又是為何呢?
在康德書信集裡,康德在給别人的一封信裡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我這一生,不知道的東西很多,不理解的東西很多,但是我敢說,我所說的任何東西,都是我理解的,我從不說我不理解的東西!
這話固然有一種學者的負責任的感覺,但是細看起來,确實康德對未知的一種敬畏。
我從不說我不理解的東西,這個世界有什麼東西是不能理解的呢?也許在他看來,這是因為他不理解吧?所以不接受。
然而,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康德是十分渴望擁有教授席位的,但是即便是非常渴望成為教授,但是他依然堅守着心中的堅持,哲學!
一個人在欲望面前,依然可以保持初心,不被欲望左右,除了心中有自己的堅持,也是因為心中有自由。
不被這個世界左右,便是自由,甚至,不被“自己”左右,才是自由!
任何哲學,其中都有關于自由的思考,都有對自由的描述,隻是不同的哲學,看到的自由不同。
然而,不管是何種哲學,自由都是被作為一種神聖的東西被思維!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有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
我們處于這一片星空下,此為限制;我們需要食物,此為限制,我們需要腳踏大地,此也為限制·····
人的身體就是限制。然而,自由也是無數人在探求的東西,人們所探求的自由,并不是要反本能,而是在心裡重開為自己開辟一片天地。在維持身體行動自由的同時,在心裡為自己搭建起一個世界。
在沒有細讀康德之前,有人給我說,康德是一個“走得很遠的人”,她說的很遠,不是物理時空上的,而是心靈、靈魂的行程上的,因為靈魂走得越遠,看得越多,所擁有的自由也就越多。
然而,也正是因為走得越遠,看得越多,才更加明白“頭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是何等令人敬畏!
他真正敬畏的,是那形成這“頭上的 星空和心中道德律”的絕對自由的存在!
我們來到這裡,我們就在這裡,我們的自由,我們的理性,都是無人可以剝奪的,是我們生而有之的恩賜!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