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那天舉國同慶,到處都洋溢着“中國紅”,每個人臉上都挂着自豪的笑容。但早上不到10點,我卻聽到了一陣不和諧的聲音。在每個人都在等待閱兵的時刻,一聲怒斥突然傳來“你怎麼回事?”,接着就是孩子凄慘的哭聲,以及鄰居家男主人打罵孩子的聲音。原來,熊孩子因為爸爸看電視沒理他,就在電視櫃上爬上爬下,誰知一腳踩空,連帶機頂盒一起摔了下來,正好磕到電源處,電源接口直接磕斷了。這下可惹惱了早早就起床等待閱兵的爸爸,當然免不了一頓胖揍。
領居家小朋友調皮搗蛋我是知道的,不是在學校闖了禍,就是跟院子裡的孩子發生沖突,被人找到家裡來。領居家兩口子多次抱怨這孩子太難管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長記性。關于這一點,身為鄰居我倒是可以作證,一般一個禮拜保證能聽到3~5次熊孩子挨揍的聲音。但其實我一直都不贊同鄰居家簡單粗暴的育兒方式,也勸過好幾次。但鄰居總以“熊孩子犯錯,隻有一次給揍服了,他才能吃一塹長一智”為由,繼續暴力教育。但這種懲罰措施到底能否生效,真的很令人懷疑。
孩子犯錯,懲罰真的有效嗎?“懲罰”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沒有“懲罰”孩子就學不會承擔責任,過分的心軟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沒有絲毫的幫助,隻會适得其反。所以我們的傳統教育告訴我們“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但很多時候,更多的家長“懲罰”并不是為了讓孩子從錯事中吸取經驗教訓,而是在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就像我的鄰居,他揍孩子的唯一原因是:孩子妨礙了他看閱兵儀式,而不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行為邊界”。
想想我們周圍的家長面對犯錯誤的孩子一般會怎麼做?大聲斥責是免不了的,除此之外“面壁思過”、“關小黑屋”都是家長懲罰孩子的有效手段。這些措施一般确實會在短期内有效,但如果你将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暴力的懲罰措施隻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張。甚至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心理暗示,“我就是愛闖禍的家夥,但那又怎樣,爸媽已經懲罰過我了,抵消了。”
記得小時候,經常跟着領居家哥哥去小賣部買東西。小哥哥最大的愛好就是買東西時順手牽羊拿點别的,為這事沒少挨揍,但他卻總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大不了挨頓揍”。鄰居叔叔每次恨鐵不成鋼的揍完,小哥哥就會變本加厲的多拿一次。你看,懲罰有的時候也未必那麼有效。
你知道,國外孩子犯錯後家長采取什麼措施嗎?
在美國,家長會采用“計時隔離”法。所謂“計時隔離”法是指,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把孩子抱進他自己的卧室,讓他獨自呆上3分鐘。别小瞧這3分鐘,這種短時間因隔離而受到的“冷落”,會讓孩子們從心理上産生強烈的震撼。讓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瞎胡鬧就會被區别對待,3分鐘内孩子們會去反思到底自己哪裡出了問題,而如果隔離時間太長,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為什麼我還不能出去”而取代。需要注意的是,“計時隔離”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關小黑屋”看似相差不多,但有個本質的區别是,“計時隔離”會确定一個明确的隔離時間,并會把這個時間告訴孩子,比如,媽媽會告訴孩子,“你剛才做法太讓我失望了,我想你需要自己待3分鐘”。
在新西蘭,父母會讓孩子接受錯誤事件的“自然後果”。所謂“自然後果”就是指,當孩子做錯事後,如果不會引起傷害就讓他們自己去承擔後果。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新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舉個例子,某天熊孩子突然打電話說他忘記帶作業了,你會怎麼辦?同事曉琳碰到好幾次這樣的事,她一般都會火急火燎的請假給孩子送過去。但如果這事發生在新西蘭,那解決辦法就很簡單了。沒帶作業是麼?自己去跟老師解釋吧!這就是沒帶作業的自然後果,家長不會去彌補孩子們的過錯,這會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負責。
在日本,家長會給孩子“留尊嚴”。日本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懲罰措施和我國有點類似,他們會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計劃,甚至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适度的體罰,但和我國家長随時随地會懲罰不同,日本的家長不會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他們認為這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會損害孩子的自尊。所以,在日本很少會在公共場合看到一個惱羞成怒的家長,即使孩子的行為很過分,他們也會等到回家後給孩子一些點評,或是懲罰。
你看,每個國家面對孩子犯錯态度雖然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關注孩子犯錯後,采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内心産生改變錯誤的想法,這才是“懲罰”的關鍵。
那麼平時父母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要怎麼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首先,懲罰要對孩子說明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懲罰孩子會想當然的認為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事實上,孩子們隻是能從家長的反應、臉部表情、語氣等非語言信息中心獲得自己可能做錯了的信息,但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應該如何改正。
比如,晚上9點了孩子還在看電視,你很生氣地發火了。孩子能獲取的信息僅限在,我看電視了,爸媽不高興了。但到底是因為看電視時間過長、還是作業沒寫完、又或是在不該看的時間打開了電視,這種具體的信息孩子是無法得知的。而如果想讓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種具體的信息又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需要明确說出原因、明确給出答案。懲罰措施也可以改為讓孩子按照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去做一遍。
其次,原則需要所有人堅守
我經常會在網上刷一些小視屏,發現很多家庭父親都格外偏向女兒。女兒養的像小公主,兒子嘛則基本放養,同樣的錯誤,女兒犯了爸爸笑笑就過去了,還覺着女兒可愛;兒子犯了,一般就會家法伺候,甚至還會配文:“難怪說女兒是上輩子的小情人”。但其實這種家庭關系,對兩個孩子都非常不利。
如果長期以往,女兒會越來越理所應當,而兒子則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喜歡自己,是否對自己有偏見?時間一長,女兒會變得蠻橫無理,不知進退;而兒子就會變得叛逆,試着去挑戰父母的心理底線,以此來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
正确的做法是:家庭中一旦确定了某一項規則,就需要全家人都遵守。如果有人觸犯了原則,懲罰措施可以由大家商議,當然也要給孩子參與權。
最後,注重“懲罰”的意義,而非“懲罰”本身
孩子的成長避免不了犯錯誤,這其實很正常,一個有擔當的孩子一定是在犯錯誤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而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不要去觸碰原則、底線,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才有意義。
所以,美國的家長才會利用3分鐘讓孩子學會自己反思,新西蘭的家長才會讓孩子們從“自然結果”中學會承擔責任;日本的家長才會讓孩子們知道公共場合影響他人情緒也是不道德。這些點點滴滴其實都是在叫孩子們一種為人處世的态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最後想說,孩子錯了,先别急着打罵,坐下來接納孩子慌張、害怕的情緒,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應該怎們改正。當然你也可以進行一次小小的懲罰,但是懲罰前必須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怎麼改正。還是那句話: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才是每一位家長最該思考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