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有沒有黃金分割率?數字7很神奇嗎?| 分類的迷思 第五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657篇推文。
全文共2694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一周有七天;
這是因為古巴比倫人把可以觀測到的七顆星體拿來做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分類;
它們分别是,
太陽(Sun)、月亮(Moon)、金星(Venus)、水星(Mercury)、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
音樂家們把音樂也做了七聲音階分類;
它們分别是,
C、D、E、F、G、A、B七種音調,或者也被叫做,哆(do)、來(re)、咪(mi)、發(fa)、唆(sol)、拉(la)、西(si)。
物理學家們在對太陽光譜進行分類的時候,也把它們分成七色光;
它們分别是,
紅、橙、黃、綠、藍、靛、紫,代表了可見光波長裡能讓人眼産生刺激的七種基本顔色。
人類學家在了解我們自身的研究中,把人的微表情做了七種分類;
它們分别是,
開心(Happiness)、悲傷(Sadness)、生氣(Anger)、厭惡(Disgust)、恐懼(Fear)、驚訝(Surprise)、輕蔑(Contempt)。
又把人的感官分為了七種,
它們分别是,
嗅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直覺和平衡感。
七(7),這個數字似乎總是作為分類的數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
或者應該說,
人們就是喜歡把事物分成“七”類,似乎“七”個分類才更讓人信服。
宗教領域的例子更多,
為上帝服務的使者,被稱為天使,而其中的管理者,也叫“大天使”或“天使長”,共有七個:
他們分别是,
Michael、Gabriel、Raphael、Chamael、Jophiel、Zadakiel和Izrael。
聖約翰大教堂也有七個;
他們分别是,
Ephesus、Smyrna、Thyatira/Akhisar、Pergamon/Bergama、Sardis、Philadelphia和Laodicea。
人類的原罪也有七個,也稱為“七宗罪”;
它們分别是,
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
佛教裡“七”的身影更多,東南西北上下中,七個方向是為“圓滿”;
七法、七惡之、七心界、七宗、七事随身。
生活中,人們用“七”分類的習慣更不少見;
世界七大奇迹、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葫蘆娃七兄弟、七劍下天山......
為啥人們這麼鐘情于把事物分成七類?
2 分類的黃金率?我們依然在“分類的迷思”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這也是“模糊談判論”的第二個系列推文;
我們在第一個系列裡,簡單地打開了一個複雜的話題,“分類”;
人,是通過“分類”來認識這個世界的。
但“分類”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分類的邊界。
因為邊界,決定了“分類”是精确的,還是模糊的。
一分為二,非黑即白,讓事情變得簡單,但卻讓溝通變得極端;
這是一種過于模糊的缺陷。
那是不是越精細、越精确越好呢?
如果我們把音階分為100種不同的唱名,顔色分為100種不同的色卡,誰能記得住?
同樣的,如果童話家講了一個“白雪公主和100個小矮人”的故事,如果你看到的是“葫蘆娃100兄弟”的故事,100劍下天山......
好吧,你應該明白我在說什麼;
這又是過于精确帶來的問題。
那麼該分成多少好呢?
三、四、五?
十三、十四、十五?
還是,
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或者說,
是否存在一個“分類”的黃金分割率呢?
如果我告訴你,它就是“7”,你相信嗎?
3 神奇的數字1956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治-米勒教授,在他的一篇論文《神奇的數字:7±2——人類信息處理的局限》中,揭示這個神奇的數字。
首先,“7”這個數字确實是分類的黃金分割率,但準确一點說,應該是“7”的上下偏差2,也就是5到9更準确。
要理解米勒教授的論文,先要了解一點關于信息的知識;
我們一個比特(bit),能夠承載0或1兩個數字,也就是說,一個比特能夠承載兩個信息單位。
兩個比特就意味着,00,01,10,11,能夠承載四個信息單位。
基于上面的定義,米勒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實驗是測試人們在單一維度信息刺激下,能夠“絕對判斷”多少信息量。
舉個例子,如果我讓你聽兩個不同音階的音符(一号和二号),然後随機彈奏它們,讓你判斷出它們是幾号,你可以“絕對判斷”出。
他分别對音高(聽覺)、音量(聽覺)、鹹度(味覺)、點在線段上的位置(視覺),四個刺激實驗裡獲得了實驗對象的信息承載量。
它們分别是,
音高 --- 2.5個比特,信息量大約是2^2.5,約等于6;
音量 --- 2.3個比特,信息量大約是2^2.3,約等于5;
鹹度 --- 1.9個比特,信息量大約是2^1.9,約等于4;
位置 --- 3.25個比特,信息量大約是2^3.25,約等于9;

它們分别意味着,
在音高實驗裡,當不同的音高刺激種類大于6個,實驗者就開始無法“絕對判斷”各種音高,頻繁出錯;
在音量試驗裡,當不同的音量刺激種類大約5個,實驗者就開始無法“絕對判斷”各種音量,頻繁出錯;
在鹹度實驗裡,當不同的鹹味刺激種類大于4個,實驗者就開始無法“絕對判斷”各種味道,頻繁出錯;
在位置實驗裡,當不同位置的點的種類大于9個,實驗者才開始無法“絕對判斷”不同位置,頻繁出錯。
米勒教授進一步認為,人們接受各種單一維度信息的最大接受信道,大約平均就是3.81個比特,也就是2^3.81 = 7 。
(論文參考自:Miller, G.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63(2), 81–97 (1956).)
這意味着,我們大腦的短期記憶裡,對于某一個分類能夠容忍的最大數量,就是7(上下偏差2);
但這不是說,我們不能記住超過7種的分類,比如一串數字,我們通常會拆分到不同的兩組,或多個維度,讓每組都少于7,來幫助我們有效接受這些信息,并保證準确。
舉個例子,請嘗試記住下面這串數字:
6 5 1 9 5 4 3 5 9 4
這是一個十位數字,它的分類數顯然過大,你記憶起來一定很困難;
但是讓我們拆到不同維度,讓每一個維度都小于7,你馬上就能記住它;
(6月5日,1954年,一英裡跑世界紀錄打破4分鐘,用時3分59秒4)
這下如何?
這也是為什麼你總會看到手機号碼的寫法裡,總是會被拆分成這樣,
86-139-1234-5678
4 選擇的數量讓我們回到“談判思維”裡來,“分類的迷思”聊到這裡,一個分類的黃金率到底對“談判說服”有什麼意義?
如果我們在談判說服中所傳達的信息,不符合黃金率,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聽衆從我們這裡接受到的信息就大打折扣?

回憶一下,所有你曾經參加過的調研問題中,是不是給你的選項大都是5到9個?
比如,
你是否同意這個産品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
A) 完全同意 B)基本同意 C)部分同意 D)不置可否 E)不太同意 F)基本反對 G)完全反對
如果你的調查問卷,設計的選項超過這個數量,讀者根本無法分辨。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希娜-艾揚格,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果醬實驗。
她在一個食品店的兩個櫃台上,擺放了兩組不同的果醬産品;
第一組産品,陳列了6種不同的口味;
第二組産品,陳列了24種不同的口味;
每組産品都向客戶展示了“限時一美元折扣”的廣告;
結果很震撼,
在第一組産品櫃停留品嘗的客人,隻有總客流量的40%;
在第二組産品櫃停留品嘗的客人,卻有總客流量的60%;
但是!
最終購買第一組産品的人,有30%;
而最終購買第二組産品的人,隻有3%!
相差了10倍!
原因很簡單,24種果醬,太多了,太難選擇了,太讓人頭疼了,大部分最終都因無法選擇、無法識别而放棄。
5 小結分類的迷思,今天要告一段落了。
花了一些篇幅來讨論分類,是為讓你了解“模糊談判論”的一些前提;
分類是存在黃金率的,太模糊了不好,太精确了也不好;
一個适合的分類,可能在談判裡更顯智慧。
-
這裡是“談判思維”!
“分類的迷思 第五篇” 待續
--- 桔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