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背腧穴的名稱

背腧穴的名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00:21:50

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即後正中線(督脈)旁開1.5 寸處。背俞穴與相應髒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緻。

肺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三推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伏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脈)旁開1.5寸處被穴。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後支内側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滿,腰脊痛,吐血,喉痹,骨蒸,潮熱,盜汗。

【配伍舉例】《甲乙》肺脹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淵。

《大成》久咳不愈:肺俞、三裡、膻中、乳根、風門、缺盆。

《行針指要歌》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

《百症賦》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

《玉 龍歌》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向豐隆尋。

厥陰俞(背俞穴)

【别名】厥俞(《大成》)。

【位置】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銅人》)

【取法】俯伏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 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後支内側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配伍舉例】《資生》厥陰俞、神門、臨泣,治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獻選摘】《大成》髒腑皆有俞在背,獨心包絡無俞,何也?曰:厥陰即心包絡俞也。

《素問·刺熱篇》熱病氣穴,四椎下間,主鬲中熱。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1

心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伏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經後支内側皮支,深層為第五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癫狂,痫證,驚悸,失眠,心悸,健忘,心煩,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引背痛。

【配伍舉例】《資生》心俞、天井、神道,治悲愁恍惚。

《玉龍歌》膽寒由是怕驚心,遺精白濁實難禁,夜夢鬼交心俞治,白環俞治一般針。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獻選摘】《素問·刺熱篇》熱病氣穴,五椎下間,主肝熱。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2

肝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伏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幵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經後支内側支,深層為第九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黃疸,脅痛,吐血,衄血,目赤,目視不明,眩暈,夜盲,癫狂、痫證,脊背痛。

【配伍舉例】《甲乙》肝脹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

《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兩脅急痛。

《大成》目生翳:肝俞、命門、瞳子髎、合谷、商陽;青盲無所見:肝俞、商陽(左取右,右取左)。

《标幽賦》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

《玉龍歌》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更把三裡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差。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3

膽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于第十胸椎棘突卞,中樞(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内側皮支,深層為第十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黃疸、口苦、舌幹,咽痛,嘔吐,脅痛,飲食不下,肺痨,潮熱,腋下腫。 【配伍舉例】《千金方》膽俞、章門,主脅痛不得卧,胸滿嘔無所出。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4

脾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内側皮支,深層為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脅痛,腹脹,黃疸,嘔吐,洩瀉,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腫,背痛。

【配伍舉例】《甲乙》脾脹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千金方》虛勞尿白濁,灸脾俞一百壯,又灸三焦俞百壯,腎俞百壯,章門百壯;脾俞、胃管,主黃疸。

《百症賦》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5

胃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内側皮支,深層為第十二胸神經啟支外側支。

【主治】胸脅痛,胃脘痛,腹脹,翻胃,嘔吐,腸鳴,完谷不化。

【配伍舉例】《資生》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大成》食多身瘦:脾俞、胃俞。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6

三焦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懸樞(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末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腹脹,腸鳴,完谷不化,嘔吐,腹瀉,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肩背拘急,腰脊強痛。

【配伍舉例】《千金方》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主腸鳴腹脹欲洩注。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7

腎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遺精,陽萎,遺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白帶,腰膝痠痛,目昏,耳鳴,耳聾,小便不利,水腫,洞洩不化,喘咳少氣。

【配伍舉例】《千金方》腎俞、内關,主面赤熱。

《大成》腎虛腰痛:腎俞、委中、太溪、白環俞;遺精白濁:腎俞、關元、三陰交;耳内虛鳴:腎俞、三裡、合谷……,複刺後穴,太溪、聽會、三裡。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文獻選摘】《金鑒》下元諸虛,精冷無子。

《玉龍歌》腎弱腰疼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8

大腸俞(背俞穴)

【位置】在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于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約與髂嵴髙點相平。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四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内側支;布有第三腰神經後支,深層為腰叢。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痢疾,腰脊疼痛。

【配伍舉例】《資生》大腸俞、次髎,主大小便不利。

《行針指要歌》或針結,針着大腸(俞)二間穴。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9

小腸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平第一骶後孔,督脈旁1.5寸處,當髂後上棘内緣與骶骨間的凹陷中,俯卧取 穴。

【局部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 布有第一骶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五腰神經後支。

【主治】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洩瀉,痢疾,痔疾,疝氣,腰腿疼。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10

膀胱俞(背俞穴)

【位置】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平第二骶後孔,當髂後上棘内緣下與骶骨間的凹陷中,俯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與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外側支;布 有第一、二骶神經後支外側支,并有交通支與第一骶神經交通。

【主治】小便赤澀,遺精,遺尿,腹痛洩瀉,便秘,腰脊強痛,膝足寒冷無力,女子瘕聚,陰部腫痛生瘡,淋濁。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背腧穴的名稱(五髒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