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中發揮着統帥作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個主題也貫穿教育工作的始終。每個人的發展總是要受到其所處的社會情境與個人生活情境的制約,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也是各個學校一直研究的課題。濟南槐蔭中學在積極探索“立德樹人”的道路上從未停歇。在多年的教育改革下,學校不僅教育建設基底深厚,近年來還為德育工作開發了一系列的新途徑,使特色教育日益呈現出枝繁葉茂的局面。
研學旅行:開闊眼界 豐富知識
2018年7月1日,濟南槐蔭中學的二百多名學生和教職工前往北京進行研學旅行。研學活動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如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此次槐蔭中學将研學旅行作為開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徑之一,讓學生在旅行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産數量最多的城市,三千年的曆史孕育了衆多名勝古迹和人文景觀。同時北京也是全國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全國高等院校的中心,聚集了全國數量最多的重點大學。此次槐蔭中學的學生首次走出課堂,便走進了這座包容萬象、海納百川的城市。學校為學生研學設計了四個闆塊的内容:“走進紫禁城,夢回清明朝”“登千年要塞,争中華好漢”“走進清華北大,感悟大學之道”“聆聽狀元報告,勵志人生方向”。讓學生通過遊覽名勝古迹,切身實地地感受中華曆史的深厚底蘊,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曆史的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集體活動,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克服困難的毅力、勇于挑戰的勇氣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通過走進名校,感受優秀大學生風采,在濃厚的書香氛圍中,樹立遠大目标;通過傾聽标兵演講,學習典範經驗,在榜樣力量的帶動下,立志奮發圖強。學生參加研學活動能夠影響他們的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正如高斌校長所說:“研學首先是緩解學生日常的學習壓力;其次是提高學生的審美,開闊學生的眼界;最後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樹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不做‘井底之蛙’。”
在當今時代,研學旅行雖然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并沒有普及到每一所學校,濟南槐蔭中學便是其中之一。學校在讀學生中務工子女占到了50%~60%,如何讓孩子走出去體驗一下大城市的人文,如何縮小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讓農村孩子的眼界不輸城市孩子,不在思想觀念上落後,一直是高校長這幾年來纏繞心頭的事情。“組織學生去北京研學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沒想到得到了很多家長的支持和認可。”
高斌校長表示,在這個由多數農村孩子組成的研學隊伍中,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出門旅遊,通過這次研學,他們不僅開闊了眼界,提升了實踐能力,激發了創新精神,還從中掌握了一些必備的生活常識,譬如懂得了遵守交通規則以及社交禮儀和文明用語的運用,學會了使用手機地圖等。與他人的接觸和交往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從他們的心得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們在精神上和心志上都得到了極大的充實和磨煉。
這次的研學旅行,教會我許多道理:
1.行勝于言。生活中,我們看的是一個人如何做,而不是他如何說,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做到言行一緻,我們不要隻說不做。
2.堅持不懈,勝利就在眼前。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已經堅持了很久,但卻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放棄,半途而廢。就像我們攀登長城時,最後的幾個台階尤為陡峭,有好多同學都想要放棄,但是我們沒有,我們堅持了下來,就取得了成功。
3. 感恩身邊的人。在我們十幾年的生活中,幫助過我們的人多如牛毛,而老師和家長則一直陪伴着我們。他們為了我們,也許受過傷害,也許放棄了自己的時間,但是為了幫助我們成長,他們沒有一聲怨言,難道我們不該用實際行動感恩和報答他們嗎?
——槐蔭中學7年級13班 徐業文
盡管心裡想放棄,但是看到其他小夥伴們仍在堅持努力向上爬,我也不服輸,咬緊牙關向上爬。我一步一步慢慢爬,不知過了多久,終于爬上去了。上去後,我才發覺身上就像被水潑了一樣,渾身是汗,眼鏡都戴不住了,一個勁兒地向往下滑。我正在與他人感慨爬長城的不易時,向下一看:一切都是那麼的小!小小的樹,小小的房子,還有小小的、螞蟻般大的人們,正在一個挨着一個、奮力向上爬……我被這一景象驚呆了:“原來我已經爬了這麼高了!”我明明隻是邁了一小步,堅持了一小會兒……不知哪來的力量,我想繼續往上爬。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老師們不讓再爬了。不過,我是不會放棄的,如果有機會我還要來,還要繼續爬,直到爬到最高!
回去時,我坐在大巴車上思考了許多:生活中許多事往往也如爬長城,你做某件事時,做到一半感到困難,想到放棄,會想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收獲。或許,你離成功隻差那麼一點點。或許,隻是再堅持那麼一下,你将登上人生頂峰!
——濟南槐蔭中學7年級9班 申菲菲
這次活動不僅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學校的特色教學來說,也十分具有創造性的意義。
校内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健全人格
七月的驕陽籠罩大地,預示着這一學年的學習将進入尾聲,跟随老師去北京研學旅行的學生走出校園與社會進行接觸,參加各種活動;在槐蔭中學的校園裡,也有學生們正在烈日下熱火朝天地進行着小遊戲。原來這是槐蔭中學今年在德育教學中做出的一項别出心裁的舉措。為了讓不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也能得到相應的實踐鍛煉,針對留校的學生,學校組織了校内夏令營活動,将夏令營專家引進了校園。
槐蔭中學校内營的主要目标是培養學生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意志和團結合作、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結合初中生的性格特點,學校采取外柔内剛的培訓風格和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直擊課程目标。課程項目分為項目實施和項目分享:項目實施為引入載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自己、感知他人;項目分享則是在導師的引導下對活動過程中的收獲進行交流。
學校設計了漢諾塔,盲人方陣,齊眉棍,驿站傳書,幸福之環等活動。在校園裡,一片樹蔭下,十幾個孩子保持半蹲的姿勢,伸出食指共同托舉着一根細細的塑料棍。這就是齊眉棍遊戲,需要參與遊戲的學生每人伸出一根手指托住塑料棍,調整至最矮的人的眉毛的高度,然後令大家同時下降,緩緩将塑料棍下降至地面。在整個過程中,不許有人将手離開塑料棍,一旦離開,遊戲失敗。
天氣炎熱,任務艱難,在經曆了一次次失敗後,孩子們依然沒有放棄,一張張寫滿毅力的稚嫩臉龐任由汗水流淌,此時這一根細細的塑料棍凝聚着的是學生對隊友的信任和對成功的渴望。遊戲的設置困難重重,學生大汗淋漓卻又樂在其中。一系列活動完成後,孩子的臉上不是疲憊,而是成功之後的喜悅和滿足。
槐蔭中學将遊戲融入課程設置。遊戲的設置既有合作也有競争,遊戲的過程既有分組也有目标,讓學生既能享受遊戲的樂趣,又能收獲良好的品格。最為直觀的是,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自律能力得到了加強,目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從内而外散發出自信。關于學生精神面貌的改變,高校長說,“孩子的成長比成績重要,學習成績并不能決定一個孩子今後的發展,關鍵還是在于促進孩子品德的養成和人格的健全。先成人,後成才。”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槐蔭中學明确加強教育的重要性,在開發德育新途徑中始終滲透着“育人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新時代對學校提出的“培養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方式培養人”的試題中,提交了完美的答卷。
德育是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濟南槐蔭中學明确了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德育目标,以公平教育為原則,以體驗式教學為核心,以研學和實訓為主要途徑,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教育均衡而有溫度,公平而有質量,做到了真正的“立德樹人”。對此,高斌校長表示,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但在未來,槐蔭中學将以更加積極的狀态投入到開發德育新途徑中去,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