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保法的規定,繳納養老保險15年,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可以依法享受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是按月計發,終身領取。但很多朋友在繳納了養老保險以後,并不知道自己的養老金是怎麼來的,具體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我國社保中的養老保險分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不同的社會養老保險,由于繳費标準不一樣,繳費方式也不一樣,養老金計算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相比較而言,繳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由于繳費标準比較高,養老金待遇也會更高,養老金計算的方式也比較複雜。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分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雖然名稱上有區别,但是二者的繳費标準、繳費方式、繳費比例,養老金計算的方式其實是沒有區别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養老金是按照繳費基數、繳費年限、個人賬戶餘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來綜合計算的。
職工養老保險的基本養老金分為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兩個部分,其中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還要加發過渡性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基礎退休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這個計算公式大家看起來很多人是弄不懂的,但如果用文字來描述就比較好懂了。比如基礎養老金的計算方式的描述是:
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之和的平均值,每繳費一年發給1%的基礎養老金。計算基礎養老金需要三個數字。
一個是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比如2022年辦理退休,就需要2021年的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假如2021年的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是6500元,這個6500元也稱為養老金的計發基數,是由省級人社部門公布的。
第二數據就是本人的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要知道自己的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就需要計算的自己的平均繳費指數,所謂繳費指數就是平時大家所說的按照60%繳費,或是按照100繳費和300%繳費等,從60%到300%之間可以有幾十個不同的繳費指數,但需要計算平均的繳費指數。
比如按照60%繳費是10年,按照100%繳費是5年,平均繳費指數就是1100%除以15年,平均繳費指數就是73.33%;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是計發基數乘以平均繳費指數,按照這個例子就是6500元乘以73.33%等于每月4766.45元。
第三個數字就是繳費年限。繳費年限包含了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是按照累計計算的,比如視同繳費年限是10年,實際繳費年限是15年,累計繳費年限就是25年,如果隻有實際繳費年限15年,那麼累計繳費年限就是15年。
有了這三個數據就可以計算基礎養老金了。比如按照上面舉例的數字,計發基數為6500元,本人指數化繳費工資每月4766.45元,繳費年限15年,基礎養老金的計算辦法為: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6500元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4766.45元)÷2×繳費年限15年×1%=每月844.98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總額除以相對應的計發月數。比如個人賬戶是15萬元,60歲辦理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為15萬元除以139個月,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為1079.14元。
過渡性養老金是按照計發基數加本人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之和的平均值作為基數,每視同繳費一年發給1.3%或是1.4%的過渡性養老金。各地規定不完全相同。
比如按照上面的例子計算,計發基數和本人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5633.25元,按照1.3%過渡系數計發,每視同繳費一年的過渡性養老金為73.24元,如果視同繳費年限是10年,那麼每月的過渡性養老金就是732.4元。
綜上所述,繳納社保退休後,基本養老金分為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的總和就是每月領取的基本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隻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才會有,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還要計算職業年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