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今年4月份進行的一台胃旁路手術,該手術目前主要用于治療肥胖。這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名叫劉思博。因為從小倒大一直處于肥胖的狀态,幾年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名糖尿病患者。通過各種方式減肥控糖失敗後,她在醫生的建議下,嘗試胃旁路手術。同時,幾經考慮,決定向媒體公開這次手術的全過程。
患者 劉思博:很多人做他覺得自己偷偷瘦下去就好了,身體健康就好了。 我一定要能做什麼做什麼,把我所學、所想和這個世界給予我的,我想反饋出去,告訴大家一定要健康。
如果提起近年來由于沒有做到“吃動兩平衡”,成人糖尿病高發,人們可能不會覺得太吃驚,但如果有數字顯示兒童發病也越來越多,您一定會坐不住了。那麼兒童、青少年尤其是罹患Ⅱ型糖尿病的主因是什麼?危害、危險在哪裡?長期下去會不會影響我們國家的整體人口素質?國家出台的積極幹預和預防的措施又都是些什麼?
在北京兒童醫院采訪時,記者首先遇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她的外孫子小寶(化名)9歲開始發胖,家長開始還覺得“胖乎乎”沒什麼大不了,并沒有擔心,但後來小寶的呼吸系統突然出了問題。根據小寶姥姥所說,小寶平日的生活裡一向吃得多、動得少,在醫生看來,這是“兒童肥胖”的基本共性。
小寶姥姥:我不知道學校裡面雞腿有多大,他說他吃了11個,我們當時聽了就急了,你怎麼能吃那麼多呢?
記者見到了小寶,和他說起在學校一頓就吃下去11個雞腿的事,小寶說,那是跟同學們比賽,而且不是11個,是快速吃掉了12個。2020年,11歲的小寶,身高1米65,體重卻達到了91.6公斤,這不僅屬于超重,而且已經構成了肥胖。
經過醫生診斷,小寶當時的情況已經到了糖尿病的臨界,随後臨床營養科和中醫科兩個科室的大夫們聯合為他制定了飲食、藥物、運動、心理治療的“個性化”方案,小寶一路堅持得很好,6個月下來,身體的各項指标基本恢複了正常,體重也減掉了20多斤。
記者:他自己也高興吧?
小寶姥姥:他也輕松了,可是我們也挺遺憾的,就是我們沒有堅持。小孩今年要小升初,學習壓力也大一些了,後來還有時候自己管不住自己吃了東西,我們也發現了。
記者:有點反彈是嗎?
小寶姥姥:一下子就反彈上去了,反彈到了86公斤
體重的反彈讓小寶的姥姥很着急,但化驗指标,更讓人焦慮。化驗結果顯示,小寶的胰島素指标達到1000,正常應該是40左右。
如果說小寶被姥姥帶進醫院是擔心他的胖早晚會影響身體的健康,那麼倩倩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倩倩的父母早就意識到女兒可能出了問題,但倩倩2021年6月25日之前一直處在初中升高中的關鍵時刻,肥胖沒有被充分地重視。
倩倩父母沒想到第一次帶女兒就診就被醫生告知她的尿酸、血脂、胰島素都已經超出了正常的指标。确診糖尿病的一個“診斷标準”就是餐後兩小時血糖的“糖耐量檢查”,這一項指标也已證明倩倩患上了糖尿病。說到倩倩慢慢胖起來的原因,倩倩爸爸說他們家曆來都比較講究吃,自稱屬于“吃貨人家”。
倩倩的爸爸是大學教師,他的一大家子中已經有好幾個親戚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因此他知道女兒屬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女兒正在長身體,尤其是“小升初”和後來的“中考”,他和愛人都覺得首先要讓女兒吃好,吃到高興。
倩倩爸爸:在初三的最後這半年裡邊,她最大的口頭禅就是,吃是我現在最大的一個開心的事了,你把這事都給我擋了,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
盡管看着自己一天比一天胖起來,但因為中考,倩倩告訴記者她還是不得不每天學習、複習,在桌子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記者:就坐在這兒?
倩倩(化名):對, 一天坐個12個到14個小時都很有可能。
記者:不這麼幹不行嗎?
倩倩(化名):不這麼幹,考不上高中。
記者:至于嗎?
倩倩(化名):挺至于。
從某種角度講,倩倩是當前很多孩子日常的寫照。長期關注兒童青少年肥胖的專家趙文華認為,兒童超重肥胖在當下有着很多現實的因素。
趙文華:不存在喝涼水也長肉,一定是吃了能量沒有消耗才長肉。我們過去這些年社會發展非常快,從人民計劃着吃飯,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不需要自己再做。 從支出能量方面,人民不需要那麼多地勞動了。上樓有電梯、出行有汽車所以我們人民支出能量變成了困難的事情。 在這些問題裡,家長用什麼樣好行為來影響孩子,把什麼樣的好習慣傳給自己的孩子,都面臨很多的挑戰。
記者:家長本來就管不住自己嘴。
趙文華:是的,我經常會說肥胖不是傳染病,但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一些行為習慣,特别是家長,一代一代傳給了自己的孩子,或者說直接影響自己的孩子。
2021年“中考”後,倩倩在醫院查出了糖尿病,這一結果也讓全家大吃一驚 。現在,倩倩不僅要每天給自己紮手指、查血糖,一日三餐前還都要服用降糖藥,從此她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盡管近些年人們發現兒童因肥胖罹患糖尿病或有血糖問題的人數快速增加,但是我們一連多日在北京兒童醫院的觀察,同時這家醫院的醫生也有這樣的反映:前來内分泌、營養科以及肥胖專業門診就診的患兒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多,這是為什麼呢?
北京兒童醫院内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 鞏純秀:因為Ⅱ型糖尿病的特點就是症狀不典型,比如說沒有典型的多飲多食。這件事情應該說媒體也好,學校也好,不是沒給他們灌輸,他們不關心,他認為離他遠着呢,那是别人家孩子的事,跟我沒啥關系。我們家的孩子吃喝拉撒還好着呢。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青少年患了糖尿病以後,大家久病成醫,都知道“肥胖”和“糖尿病”很像一對“孿生兄弟”。糖尿病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是指患者自身的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胰島素絕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具體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感染及免疫功能異常等有關。目前,外源性補充胰島素即胰島素皮下注射是唯一治療方法。“Ⅱ型”則是指患者胰島素分泌相對減少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胰島素相對缺乏。Ⅱ型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肥胖,根據病情不同,主要有口服藥物、注射胰島素等治療方法,科學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尤其重要。專家介紹,近年來,因肥胖而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兒童青少年呈增長趨勢。
肥胖在20年前,發病率也就是2%到4%,而現在超重加肥胖的發病率接近50%。有這麼多糖尿病的後備人群,糖尿病怎麼會不多呢。2020年12月23日,“國新辦”公布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緻的死亡占總死亡88.5%,“肥胖”是慢性病的重要原因,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為34.3%和16.4%;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為6.8%和3.6%。“兒童青少年肥胖”直接會導緻“慢病”過早上身,這一點,至今,還并沒有引起國人的足夠重視。
專家介紹,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間雖然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是如果Ⅱ型糖尿病患者不進行積極幹預,長期控制不佳,會加重病情,導緻胰島細胞功能衰退,同樣會像Ⅰ型糖尿病一樣,需要“打針”依賴胰島素治療。
今年7月中旬,北京兒童醫院組織了一場夏令營,主要針對的是已經患上Ⅰ型糖尿病的大小患者,他們當中甚至有年齡已經滿20歲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分享了自己的抗糖經曆,而這些經曆對于那些由于肥胖而患上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警醒。
子雨(化名):我是在我10歲的時候,拖了好久才去的縣醫院。去完之後,人家就測血糖,就測不出來了。人家就說你們直接轉院吧,要求轉到兒童醫院,我是被背進搶救室的,我搶救了兩天,差點就沒搶救過來……
子雨所說的情況是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也就是在體内胰島素不足或者體内缺乏糖分的情況下,脂肪分解過多,酮體濃度增高使血液變酸而引起酸中毒。記者采訪時接觸過的很多患兒,就有不幸出現“酮症酸中毒”或其他嚴重的并發症後,才到醫院看急診的。文娅如今已經長成了大姑娘,而且即将到國外留學。她說她的糖尿病,發現時也已經很晚,送到醫院時已經昏迷。
文娅(化名):當時我是好幾個月一直持續難受。 非常典型的症狀,大半夜爬起來喝五袋牛奶,就是那種感覺。
記者:五袋牛奶?
文娅(化名):一袋接一袋的喝,就想喝水。
文娅的媽媽意識到女兒情況不好,也曾帶她去醫院做過檢查,但當時并沒有往糖尿病上考慮,覺得孩子還這麼小,不會得糖尿病,就沒有測血糖,因此,病情沒有被及時地發現。糖尿病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急性并發症有時發病得非常突然,也非常迅速。但幸運的是,文娅最終從鬼門關走了出來,隻不過此後陰影就一直揮之不去。
很多年輕的病友,人雖然處在人生的花季,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煩惱和壓力。子雨家在農村,父親早年去世,母親獨自養育她和哥哥,生活本來就不寬裕,再加上她每月打針、吃藥的固定支出,她很愧疚,很心疼媽媽。為了治療,更是為了省錢,子雨時不時還會選擇住院治療,因為住院比門診的醫保報銷比例會高一些。
子雨(化名):我是年齡大了,不能住兒童醫院了,得住成人的醫院。 我在今年4月底去住了個院,我在病房裡面坐着,人家在外面圍着,就在門口那看。就說為什麼這麼小還得了糖尿病。 同病房的都是爺爺奶奶。我當時住院就住了三天,我就着急走了,我說不能再住了。再住了,天天得換一波人來門口圍觀我。
這位小姑娘,11歲就被确診為糖尿病,随後她每天三頓飯前都要自己注射胰島素,這是兒童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
記者:從多大開始你就自己打胰島素的針?
涵涵(化名):11歲、12歲。
記者:開始打的時候不害怕嗎?
涵涵(化名):害怕。
記者:那你周圍有誰知道你這個事的呢?
涵涵(化名):同學沒有,就我爸爸媽媽和長輩知道。
記者:為什麼不可以讓别人知道呢?你怕什麼呢?
涵涵(化名):沒人跟我玩。
記者:比如說偶爾在外面一起吃飯,吃飯之前你不都是要打針嗎,别人要是問怎麼辦?
涵涵(化名):我上廁所,我拿着針上廁所去打。
北京兒童醫院内分泌遺傳代謝科護士長 王銳:覺得孩子挺可憐的, 我記得有一年的夏令營,有一個小女孩跟我說,說王銳阿姨自從我得了糖尿病,自從血糖高了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蛋糕。我覺得他們心理都有一些問題。一個是咱們的社會幼兒園,一聽說孩子有糖尿病,老師就不願意帶他們呢,怕他如果出現低血糖了要擔責任,所以不願意讓他們參加。所以我們很多孩子很少去參加學校的活動,社會的活動。
随着年齡的增長,“小糖人”其他的困擾也會接踵而來:畢業、求職、戀愛、結婚……一路采訪下來,我們常聽醫生說:兒童糖尿病,病在孩子身上,但預防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很多患兒心裡來自各方面的陰影揮之不去,那麼醫生有什麼忠告?國家出台的應對措施是被怎樣具體落實的?我們的孩子和家長又如何做到“提高警惕,及時就醫,健康飲食,有效運動”呢?
劉思博:我現在看到有人像我之前的病症,我就真的追着人家說,我說我就是前車之鑒,我說你看見我什麼樣了嗎,我說我現在每天吃多少藥,每天多痛苦,走路200米得歇三回……
劉思博,因為胖,患了糖尿病又沒有去及時醫治,她的左眼已經失明,右眼已經半盲,很多糖尿病的“并發症”都一一凸顯。目前,必須每天吃9次90多片藥,還要打60個單位的胰島素,以穩定病情。
劉思博:從小吃的比别人就多,印象特别深就是上幼兒園那小食堂, 人家小朋友吃一個,我吃六個,二十三、四歲的時候280斤。前幾年隻要我拍完戲回來,第一件事放下來就必須去大魚鐵闆燒吃自助餐。 三文魚我都是30份的點。
2019年的5月,劉思博為參演的一部電影到全國各地做路演宣傳,幾天的勞累下來,她突然感到眼前都是黑色的道道,到醫院一查,不僅眼底反映出了病變,而且糖尿病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但即使是這樣,劉思博還是請求醫生給她保密,不要把病情告訴任何人。劉思博說,十幾年來,為了自己的工作,她一直“不顧一切”。
劉思博:那個時候我還告訴醫生,醫生你給我開點藥吧,我今天住不了院,我答應這件事,我一定要去,我在底下就是拄着棍坐在那,累呀,難受,這疼那疼,但導演一喊開機,馬上就好了,眼睛都不一樣,整個人狀态都不一樣,開心得不得了。導演說卡,過,轉場,然後我就又癱瘓了。
2021年,劉思博的右眼也已經面臨失明,全身的水腫更把她的皮膚繃得生疼。最後,她不得不通過“胃旁路手術”來徹底謀求改變。到了這個時候,她才對自己十多年來“為了演戲”完全無視身體的健康進行了反思,痛定思痛,她想到要用自己的“故事”來警示大家——“千萬不要忽視了兒童的肥胖”。
劉思博:我經曆了4到5次手術,而且有一次手術叫睫狀體光凝術,是很疼的。火燒手指頭疼, 激光拿前面真的是怼到肉上,馬上這個肉就糊了的那種,300多度左右,透過眼睛燒後面的血管把它封住, 我其實不是說交不起這個麻藥費,我就是要讓自己記住,你一定要記住,你失去這隻眼睛有多疼, 一定要記住做的一切都是要有後果的。
目前,糖尿病還屬于不能完全根治的慢性病,必須有效地控制血糖,“控制”,是為了避免出現危及性命的“并發症”。
北京兒童醫院内分泌遺傳代謝科副主任 曹冰燕:得了糖尿病,尤其Ⅱ型糖尿病如果合并高血糖高滲狀态,那比Ⅰ型糖尿病還要重。我們甚至見過有後遺症的,影響了他的神經系統,留下一些後遺症,可能就不像一個正常孩子了,所以這個是非常危險的。
2017年,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聯合編寫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指出1985-2014年,我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則由0.5%增至7.3%,相應超重、肥胖人數也由615萬人增至3496萬人。若不采取有效幹預措施,至2030年,0~7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将達到6%,肥胖兒童數将增至664萬人;7歲及以上學齡兒童超重及肥胖檢出率将達到28%,超重肥胖的兒童數将增至4948萬人。
“食育教育”,過去在中國傳統的基礎教育中,沒有被重視,但這件事,從2016年開始,已經作為國家“營養校園”的項目,在北京順義區的一所小學、一所初中展開了試點。
北京市順義區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長 何朝:通過這五年的探索,我們也建立了我們順義區“營養校園”的工作模式,而且在2020年我們在全區進行了推廣。這個模式我們簡單說就是“2 2 3”的模式。
何朝所長所說的順義“2 2 3的模式”即為“兩個平台”:政府多部門合作 信息化;“兩個氛圍”:學校和家庭共同發力;“三個實現”:即讓每個孩子都具備三項技能,其中包括:擅長一項體育活動、能講一堂營養健康課、能配合家長做出一道營養健康菜。
實施積極幹預以後,北京順義兩所學校的學生的不僅“體育成績”明顯提高,而且“肥胖率”“近視率”,都開始下降,在這兩所學校的“營養校園”取得了成功經驗之後,目前“試點”已經推廣至全國更多的學校。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聯合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更提出了全國的宏觀治理目标,即從2020年到2030年,中國要實現兒童和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率年均增幅下降7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